近三十年来,中国各类科技项目(从获奖到经费等),很多失去信誉。
这里还不是说有些评审有贿赂、有交易,而是说最普遍的问题:在评审前,各种招呼。
因为普遍,所以形成一种新的逆向文化:没有得到招呼的评委,认为不打招呼的人不尊重自己。
这是完全颠倒黑白的文化:打招呼是为了照顾某人,打招呼是认为评委不是以学术为标准而是可以被打招呼所影响。不打招呼的人,其中有些是够不着评委,有些才是真正尊重评委,认为该评委不会因为招呼而有不同,是对评委的尊重。
招呼如此普遍,导致黑白混淆。
一些年轻人更是认为有没有办法打招呼是需要练就的本领之一。
我收到的招呼偏少,但不是0。
有一年,评审“青年QR”,有两个短信,为后面一天同一位旅美年轻人打招呼。我在评审之后,给这两个短信回复了同样内容:请你转告年轻人,他留在美国比回中国更好,让美国养着他,省得浪费中国的钱。
那两位收到后,不知道他/她们有没有如实转告我的原话。
现在,众所周知,体制内各种评奖也是与科技或学术有关的利益竞争,而不能看成纯粹的荣誉。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参与了三个新型的科学奖。
第一是终身成就的个人奖“未来科学奖”,第二是45岁以前的个人支持“科学探索奖”,第三是55岁之前的科研经费“新基石奖”。
我们中国很多人希望我们的奖能够公平、公正,有真正的荣誉,或对科研人员有支持。
我们很多参与的人都非常自律,因为:虽然是给获奖人发奖,其实也是对评奖人的考验。如果一个奖项长期被公认为公平公正,其实是对颁奖机构、对评审委员们的精神奖励。
如果多次参与评审,全世界没有一个人能够做到评审不出错。
但诚恳的错误(honest mistake)是不可避免的判断错误,而我们要做到的是不因为非科学判断的原因而做错的事。
我相信,2016年开始的“未来科学奖”迄今是中国科学无年龄限制的最具有质量和声誉的科学大奖。它并非完美无缺,获奖人和并非毫无争议,但没有人会说我们评审委员会有道德问题。
我相信,2018年开始的“科学探索奖”是迄今中国对45岁以下年轻科技人才最具有质量、最具有声誉的支持。这一奖项涵盖九大科技领域,覆盖面广,获奖人数和评审委员人数都多,所以能够做好,特别不容易。
我相信,2023年开始颁发的新基石奖,会成为对相关领域55岁以下科学家最佳的经费支持。它需要评委长期坚持质量把关。
这些奖项的质量,可能带动我国更多奖项的改革。北京市的科技奖励办就专门学习未来科学奖,进行了部分改革。
今天,“科学探索奖”秘书组发通知:
“’科学探索奖‘多位发起人表示:“科学探索奖“的评审完全基于对学术成就和创新能力作出判断,所以从一开始就对“打招呼”采取零容忍的态度,“谁‘打招呼’,谁就‘出局’。我们希望用这种一票否决机制,使学术研究回归其初心本质。” 他们也倡议科学界同仁携手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弘扬科学家精神,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生态 ”。
为了中国的科学界,为了中国科学风气,我们需要长期坚持原则。
坚持公平公正是对我们每一个评委、对我们每一个人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