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为了简单显示国内院校的研究生生源提高,用了比较简单、一般人容易懂的学校名称和学生成绩排名。
这种偷懒方法,有严重的副作用,让人误以为录取研究生就是看学校名称和总分排名。
在此,表示道歉。
十几年前,我写过多篇文章,国内大学生申请国外研究生应该注重研究潜力、研究背景。
那是依据我在国外二十多年的经历,包括十几年作为老师录取研究生的经验。
回国十五年后,可以根据北京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北京脑科学中心、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CLS(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PTN(北大清华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联合研究生计划)等的经验,明确告诉愿意申请到这些单位读研究生的大学生,研究潜力和研究背景肯定比本科毕业的大学和总分重要。
现在国内一流机构的研究生导师,都有迫切的愿望做好研究。年轻教授更有很大的压力要做好研究,否则在这些单位待不下去。
所以,申请研究生的,经常有来自名牌大学、总分排名很前面的本科生而被淘汰的。原因是他们明显不懂研究,没有接触研究。对于研究毫无概念的学生,无一例外都被淘汰。
曾经有北大生命科学学院本科第一名到哈佛大学念研究生的,入学后被发现对研究一窍不通,同样被淘汰。
对于数学和理论物理来说,成绩很好一般与研究有一定相关性。
对于生命科学和很多实验科学,考试分数高与研究的相关性不是很高。特别是总分不是很重要。
可能很多老师会看看学生是否有某一门或几门课程考试显示不是笨蛋,例如数学或者物理有一两门高分,或者生物学里面的遗传学高分(生物学的大部分功课,不被老师公认为需要智力,可能只有遗传学是老师公认需要某种智力)。
再看是否有学科的准备。中国绝大多数大学的生命科学学院没有神经生物学的课程,而全国神经生物学的研究生大量增加。这时,学过神经生物学的学生不仅有需求,而且说明学生自己动脑筋选了不是每一位学生都学过的同样课程。
学生不能停留在科普水平号称对什么感兴趣,对人脑的奥秘,对再生的奥秘。这些人人都会感兴趣。对于申请研究生来说,感兴趣的大学生应该有准备,例如开过相关课程(去计算机系开课,为脑机交互作用的研究分析做准备),看过研究文献。
到实验室做过研究现在已经是大学生自然的一部分。但如何有效,如何获得教益,都需要有学生能够用学术的收获来证明。
显示真正有动力,也很重要。因为很多学生进入研究生后,被发现很被动,与申请过程很不一样。
不愿意读研究生的,应该尽快找到其他更合适的。愿意读研究生的,应该显示热情导致自己过去几年有什么学术准备,而不是口头的热情。
本科老师的推荐信,如果都是学生写的,不仅重复而且空洞无物,起不到作用。
需要自己平时表现好,经常接触本科的老师,经常与老师有交流,才可能得到有效的推荐信,录取的委员会看了有用。经常在专业外活动,不建立学术背景,拿一些没有用的推荐信,等于反推荐。
自己缺乏准备,到面试的时候,显示学术水平不行、知识理解浅薄、兴趣不高,自然也很难通过面试的委员会。
在研究生阶段,发现自己不愿意、不喜欢、或没有特长的,应该离开。如果不离开,则应该努力工作,因为这里的表现和积累是下一个单位录用你的基础。如果在一个单位/实验室工作,却不认真,那么下一个单位为什么要你?
一个人,无论在哪里工作、是否喜欢,只要在工作着,就应该认真负责。越是年轻越应该这样。
附广告:
1)饶毅实验室
在他死之前,一般都是持续招聘博士后、研究生、技术员、实验助理。
研究神经生物学问题,可以是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化学分析、生物化学、电生理之中任一背景。
2)饶海实验室
https://mp.weixin.qq.com/s/RyqUQ9QzOoarANwcy6SuE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