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代,我开始做科普的时候,绝大多数中文科普的没有博士学位、部分英文阅读有困难,所以中文的科普普遍是间接转述,错误比较多。
另外,那时,由非科学家做科普,一般对于科学有神圣化的倾向,对于科学家也过分崇拜。
对于科学的职业,也过分强调刻苦,忽视趣味。
近十年,中文科普如雨后春笋,非常蓬勃。
很多专业人士进行科普,质量大大提高,提高到我基本不写,除非一时读文献太高兴了。我主要把自己的教科书写好,有人误认为是科普或科学史,因为教科书没有这种写法,虽然一般人经常希望、有些人自认为自己写的是这种。其实,不仅中文没有,英文也没有一本教科书是按《生物学概念与途径》一样写。
现在的科普,普遍很专业,文笔远比我好(当然这个标准太低)。
但是,还有一点,我可以提出供现在和以后科普写作者们参考:
科普固然是传播科学,包括科学前沿。写作者可以是忠实地传播,不判断、不评论、不批评。
但是,在传播最新科学前沿进展的时候,明显有一个绕不开的问题:最新研究有多大意义、有没有争议、有没有可能错了?
如何回避这些问题,传播老的研究没有问题,传播新的研究就会出现人云亦云、甚至传播错误。
这几句话,是因为读到今天《知识分子》发表浙江大学王立铭教授有关Nature发表哈佛大学马秋富教授实验室的针灸论文。但其实是一个目前中文科普面临的普适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