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北大为清华校庆110周年发文。
没写的也许最重要——协同建立新时代教授聘任体系。
人事体制改革,可能是近四十年来中国高校和科研机构最重要、也最困难的改革。
北大2003年左右启动一轮改革,遭到很多反对,表面上无疾而终。
实际,北大、清华都清楚地意识到必须改革,而且教授系列聘任是核心。
两校协调也非常重要。
最后都坚持做好了。
两校生命科学学院获得学校授权率先全学院人事体制改革。
学校总结学院经验教训后, 推广。
北大是2014年推广到全校,而且一直执行至今,很有成效。
我现在在北大主要的一项体制相关工作就是继续参与理工科招聘、晋升的委员会(人才小组)。
委员会的工作总体非常好。首先突破的是近亲繁殖问题。有一些故事。有位新任院长到委员会为学院两位年轻教授招聘/晋升作 说明时,不知道委员会的严格,当意识到两位都因为是校领导的前学生而不可能留在北大时,几乎哭起来了。委员会对其反应一时错愕,面面相觑。我打破 一时的沉默:你也不用担心,校领导平时也在这个委员会,对于其他院系出现类似情况,投票也与委员会其他人一样,所以有预期,不会怪你。
近亲繁殖问题基本解决后,其他择优录用就迎刃而解,虽然需要很多人坚持具体的工作。
教授聘用体制改革,两校后来都采取只做不说,优点是坚决推进了,缺点是很多其他单位无从参考,后来的人也不清楚当时的过程、困难、如何克服困难。
今天的中国高校和研究机构,可能全系统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做的最好的就是北大、清华。
—————-
本来最容易做的最好的是中国科学院,没有学生因素、没有文科的科学院应该更容易体制改革。但即使是科学院当年带头改革的神经科学研究所,其人事体制改革也没有完成。一个国立研究所,居然二十年如一日无法根据科学院的规定和科学院领导多次希望更换所长,而研究员的聘任部分依据科学评价、但掺杂所领导个人喜好,令人惋惜。
—————
生命科学方面写了: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浪潮中:两校共同参与建设,国家蛋白质科学基础设施,成立生命科学联合中,合作共建膜生物学...等国家重点实验室平台”
没写的还有:携手竞相成立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所
北大清华:棠棣之情 手足之谊
...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浪潮中
两校共同参与建设
国家蛋白质科学基础设施—北京基地
成立生命科学联合中心
合作共建膜生物学、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
等国家重点实验室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