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目前在生命科学,中国领先全世界的集邮活动,恐怕争议比较小。
科学研究,希望理解自然的规律,希望了解问题,解决问题。
但是,也有一部分研究,被形象地比喻为“集邮”,漫无目的,以某种技术/技巧收集资料,对资料不加分析,没有思考,不仅一次没有结论、也永远没有结论,没有进一步研究(除了重复或更多收集资料)、也不准备深入研究。
集邮不仅中国有,世界也有。
在某些学科、某些阶段,集邮在所难免。集邮并非伟大的研究,而是由“钱太多”的国家为世界做铺路石的贡献。但是,中国现在“钱太多”吗?恐怕见仁见智,这时却有些人不以动脑筋为主进行研究,而以如何花很多钱为主导其研究。动不动就大规模、动不动就大数据。不同于人工智能需要大数据进行分析,为了费钱而故意收集不能消化的大数据的集邮式研究,并不准备分析其收集的数据,也不让其他人分析。发了文章后,整个团队没几个人记得里面的内容,只记得上了什么杂志、费了很多钱、耗了很多人。
集邮偶尔为之,未尝不可。但集邮泛滥,没有时间、场合,把苦力当成有趣的科学,由不够富裕的国家投入大量的经费,就可能走向灾难。例如,一大批与机器竞争工作的学生和技术员,以后怎么办?如果允许他们发扬光大学的的丑陋模型,就是害国害民;如果不允许他们照葫芦画瓢,他们就会失业。
在中国,科学集邮加上对发表论文的狂热追求,形成了当代“中国集邮论文”的热潮。
一大批没有科学目标、没有科学问题,以论文发表为导向的集邮式研究,以耗费经费为特征,鼓励一批在科学上不动脑的人,带领和培养一大批没有科学训练而只有技工专长的学生,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因为在中国得到多方面利益,从而蓬勃发展。
它们以各种名目出现,但共同特点是:听上去很时髦,实际翻开了却“金玉其外 败絮其中”。
例如.....(各人填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