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为止,我国生命科学的研究生教育,普遍非常接近本科生教育,而缺乏研究生教育的广度和深度。
如果继续这样,而不大幅度提高研究生教育,我国研究跟风国外的状况难以改善。
因为大量的科研主力研究生不知道什么是最好,而不能区分飘云与高峰,不懂得热风吹云很快就会消失,不懂得高峰可若隐若现但终将耸立。
这里需要说一句大白话,以前不好意思说清楚的:一般来说,国内博士与国际一流学校的博士有很大差别,主要表现在学术理解的深度和广度。
于此相关的,国内一大批科技和教育机构全面边缘化自然科学的国际博士、剩下起作用的屈指可数,究竟是有利于中国、还是有害于中国,历史会有结论。
从前,我国条件不足,讨论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存在落地的困难。
现在不同了,我国有质量的导师成一定规模,国家投入科学的经费很多。所以,应该讨论并促进实施一流研究生教育。
近年,各种原因导致相当一批优秀本科生留在国内读研究生,这样我国研究生的生源质量大幅度提高。为了对得起这些留在国内读研的学生,我们也应该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
一流研究生教育,当然首先必需有一流研究生导师。这是以前尤为缺乏,而现在有了足够规模。
其次,需要老师们投入教育,特别需要时间和精力的投入。
生命科学的一流研究生教育包括:
1)核心课程。例如神经生物学专业的一年的研究生课程;
2)专业课程。例如以一个学期研讨重要研究领域最新成果为核心的分科课程(例如:分子神经生物学、细胞神经生物学、系统神经生物学、感觉神经生物学、发育神经生物学、计算神经生物学中选四门以上);
3)必修专业外课程。例如:,对神经生物学来说,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结构生物学,病毒学;
不是人人需要必修2和3的全部课程,但应该有而可供选课或旁听。
4)文献讨论(journal club)。老师学生配对,学生挑选文献,并与老师讨论同意后,同学读文献,并结合有关文献。同学准备后,先给老师讲,老师辅导后,最后给全系师生讲;
5)资格考试,除了提出自己研究的课题,还要有个另外的考试,以避免导师的参与,可以是提出一个不研究的,与实验室无关、方向不同的研究课题,锻炼和检测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6)研究生论文课题委员会,必须有实验室外的老师真正参与,对研究生的课题有批评和帮助;
7)组会,不仅报告进展,而且有积极的互动,特别是老师不仅听结果,而且辅导学生思考研究,培养研究能力,提高学术批评能力;
8)学术论文写作。每一篇论文,应该学生起草,老师修改。老师不仅修改,而且与学生面对面逐字逐句讨论和讲解应该怎么写,为什么;
9)院系内部学术交流系列。年度学术会议,常规内部交流;
10)院系学术报告系列,请全世界活跃在前沿的一流学者;
11)国内学术会议;
12)国际学术会议,对于研究较好,达到国际水平的,应该有一到两次送到国外参加本领域的优秀学术会议,以便学术交流,也方便研究生联系毕业后的博士后去向。
全面负责任地投入,对于提高研究生水平很有意义。
这12点刊登出来,是让研究生知道其实你见过的绝大多数导师都在教育方面偷懒,你们也可以旁敲侧击鼓励他们改进,当然还有很多导师会找借口,甚至以反驳这12条来为自己的不负责任找借口。
目前,我国有一部分研究生,论文看上去很好,但课题是老师设计,学生只是动手、而动脑很少。有些学生甚至相当于挂名,因为要问学生,很多居然不懂。也就是学术的深度不足。
还有一些学生,只会很少一点,其他都不会,广度不足。
还有一些学生,对于学术的意义不了解,只知道发文章,不理解科学的目标。
还有学生平时把科学研究当成任务,不能欣赏其中的美,把科学庸俗化。
还有学生不善于交流,平时不和同学老师交流,出去不能参与国际交流。
诸如此类的问题,以上建议的12条,可以帮助解决。
国际上,有些学校做的非常好。例如,1970年代的哈佛大学医学院神经生物系,不仅学术卓越,而且教学质量非常高。他们的文献阅读和系内交流都有很高要求,所以培养的一批学生大多数不仅研究很好、而且都非常善于交流,常常到全世界的其他大学领导当地的神经生物学。例如斯坦福大学、旧金山加州大学、华盛顿大学等无不受哈佛这批学生的影响。
有些学校,如哈佛和华盛顿大学,学术报告安排在周六。有些课题组的组会安排在周六。一般人会误认为这是老师剥削学生,实际有可能相反。有个课题组周六组会从早上9点到下午5点。这显然不是老师听学生研究进展,而是一边听,一边帮学生思考现有结果,理清今后思路,中间帮助学生学习独立研究的过程。如果只是老师听,远不用这么多时间,老师自己想,也不用费时让学生学习思考。
老师和学生面对面修改文章,是帮助学生学习写作。科学写作的第一要素是思考科学,然后才是文笔。如果都是老师写,那么就存在学生不完全懂自己研究的可能性。如果学生写,老师改,但不进行说明和辅导,有写作天赋的学生,可以看看就懂、就能提高,而大多数学生在没有辅导的情况下,只看修改结果,进步可以有,但有限。
这些工作,我们很多老师,特别是在国际一流研究生院学习过的老师,都知道,只是能否在国内投入足够时间和精力。
归根到底,是视研究生为提供劳力的工具,还是培养的对象。
如果是劳动工具,当然只要教一点足够打工就可以。如果是培养未来科学家,那么老师的时间就需要大大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