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与深圳的第二次握手
【虽然其中的分子生理学研究所尚可,整体合作不能算成功,只能算积累经验】
北大与深圳第一次握手是二十年前。我不清楚其过程。林建华和海闻成功地建立了北大深圳研究生院,海闻一直主持的北大深圳商学院更显得风生水起。
北大与深圳第二次握手,于2015年由深圳发起。我参与和了解部分工作。
深圳的领导到北大,明确提出可以增加支持,但希望北大在深圳办本科、办医学院。
北大与深圳不断深入磋商,在传阅协议框架的过程中,考虑到本科和医学院都不会容易,有可能都做不成而白白浪费很多人的时间,我提出加一条:建立“北大深圳健康研究院”。
它成为北大和深圳签署的合作协议的一条。
2016年11月,北大决定成立三个项目的专项工作组,吴云东负责本科学院部分、詹启敏负责北大深圳医学院部分、我负责“北大深圳健康研究院”。
2016年,深圳市积极创建“广东省实验室”,其中北大深圳健康研究院成为其生命科学的“深圳湾实验室”。最初深圳考虑过生物信息,甚至命名为生物信息实验室。到2019年的公开招聘都声称过“深圳湾实验室立足粤港澳大湾区,吸纳全球的顶尖人才,围绕生命信息、医学工程和创新药物研究三个方面”。我一再坚持不能以一个热门但不够广、不够深的学科为主,“深圳湾实验室”的定位是生命科学而不局限于生物信息。
在我任北大理学部主任期间,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科创委”)领导带员专程到北大两天调研,理学部和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CLS)安排全部教授研究员进行介绍、接受咨询。
北大理学部办公室和CLS主持写了“深圳湾实验室”建设方案的初稿。深圳科创委、北大深圳健康科学研究院进一步修改、完善,成为“深圳湾实验室”建设的正式方案。
之后,北大深圳本科学院没成,估计主要问题是北大不愿意在深圳有外界认为低于北大校本部的本科学院。
北大深圳医学院不知为什么也没成,估计认为困难大。
只有北大深圳健康研究院深圳湾实验室而落地举办,以北大为主。2019年4月8日得以批复。
本来深圳的信息科学方面的“鹏城实验室”准备以清华大学为主,后来改为哈尔滨工业大学为主。
拟议的北大深圳本科学院工作小组负责人、医学院工作小组负责人,在其本质工作没有事做的情况下,积极抢过“深圳湾实验室”,在其下面安排的多个研究所中,让我负责一个研究所的建立。
上图中,几年前截止当时收到申请最多、按科学规律招聘而呈正常递减(申请人数、面试人数、研究所招聘委员会通过人数、实验室招聘委员会通过人数、给offers人数、接受offers人数)的研究所,就是我帮忙的“分子生理学研究所”。而有些研究所的名称显然不是按科学而是因人而设,申请人数与接受人数一样(而且一样低)的研究所显然有人不负责任。
实验室负责人甚至认为按SCI招聘,而否定研究所专家委员会面试的表决。
深圳湾实验室出现一些问题,我在多次指出,并在2019年写过:
“深圳湾实验室需要注意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一
因为深圳湾实验室是广东和深圳为了建设自身科学实力,也考虑以后成为国家实验室而成立,它的目标就应该是国内领先、国际一流。
深圳湾实验室的体制和工作都要围绕这一目标,才能对得起深圳,对得起中国,担负得起目前国际形式带来的紧迫任务,为我国长远创新发展立下汗马功劳。
目前深圳湾实验室管理有很大问题,担心以后不仅深圳不高兴,损害北大声誉,而且辜负了国家的投入。
二
要建设深圳湾实验室,需要考虑国际和国内经验。二十多年来,中国科技教育改革的成功的多个经验无一例外需要有好的体制、有格局的领导、高水平的人。
在生命科学领域,2004年成立的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NIBS)、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CLS)等无疑是先驱。深圳市也非常重视,深圳科创委领导带队蹲点北大两天,初稿出自北大理学部。
NIBS和CLS的体制经实践证明行之有效,比同期投入更多而体制欠改革的机构明显效率更高/价廉物美。国家实验室文件明确提出的机制实际就是NIBS/CLS的机制。北京市近年建设“新型研发机构”也是这一机制,以此建立了量子中心和脑科学中心。
深圳市也明确希望对接国家实验室的要求、学习CLS机制。
深圳湾实验室宜学习和推广CLS为起步,以后再自己摸索创新体制。
三
但是,深圳湾实验室目前的管理和运行明显偏离了国家实验室的目标和深圳的意愿。
三1)实际领导人完全不是深圳湾实验室专业方向的专家。深圳湾实验室的法人/常务副主任是化学家,没有从事过生物医学方面研究,经常听不懂生物医学学科习以为常的常规。这是中国科学界二十年来第一次出现有明确专业定义的重大科学机构由外行领导内行,走已经证明错误的回头路实行外行领导内行,恐怕要三思而行。
目前生命科学方面,国内非常强的除了北大、清华、北生所、科学院在北京上海的6个研究所之外,还有脑中心、西湖大学,都是发展很快、进展迅猛。深圳湾实验室的做法很容易做不过招聘了有质量的60多位青年千人的浙江大学医学部。
深圳湾实验室需要有魄力、有洞察力、有方法,才有后来居上的可能性。如果是外行和习惯算SCI这种简单方法,恐怕难以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4)深圳湾实验室已经运行的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包括几近笑话的例子。在其公布的招聘研究员的规则中,居然有“公示”一条,全中国没几个人听过科学界招聘公示的事(北大、清华科学院肯定几十年没有过),在改革后的今天,深圳湾实验室出现了。在讨论快要定稿的管理系统中,深圳湾实验室提出研究员到位后,需要集体讨论出合作攻关的研究项目,把现代生物学研究变成军事化管理,不符合科学规律。
四
建议
选拔一位年富力强懂生物医学的人担任深圳湾实验室的领导。可以是北大校本部一位40岁至55岁的,也可以海外招聘。重组领导班子,建立符合科学规律的体制,稳步快速有效推进”。
但是...
...
...
深圳于2023年改组“深圳湾实验室”,让北大出局,也不难理解。今后无论如何发展,与北大无特别关系。当然,深圳的发展与哪个单位有关,本身并非关键。总结不成功的经历,也是经验积累的一部分。
(写于202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