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课题组钟裕蓉:纪念青蒿素发现 50周年

 

纪念青蒿素发现 50周年
1972118日)
1972-2022

DISCOVERY OF ARTEMISININ

青蒿素这一中国首先发现并成功提取的特效抗疟药为全球疟疾防治、佑护人类健康作出的重要贡献。

它是屠呦呦团队的献给中国和世界的礼物。

我于1965年毕业于四川大学,那是一个早已过百年的老大学,集聚了大学有名的老教授。在他们的教诲和严格要求下,五年来,从三十几门课程中,不仅学到广泛的基础知识,扎实的科学研究方法,得到许多实验基本功的训练,为以后参加各个不同领域的研究都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毕业分配到中药所后,在我们同龄人中,有的在搞专案调查,大部分人都在干校劳动,我所高年资、有经验的科研人员都在搞运动,全所科研工作处于瘫痪状态时,我却有幸参加我所一个重大的国防研究项目:1970年参加了预防中暑有效中药 的研究(和军事医学科学院协作)。1971年被屠呦呦要到523组和她一起开展抗疟药的筛选工作。在她的指导带领下,经过对200多种中草药的380多个提取物的筛选,在1971年下半年,屠老师用乙醚提取青蒿,肯定了中药青蒿的抗疟效果。接着得到乙醚低温提取物的中性有效部位,使鼠疟、猴疟的抑制率均达到100%的可喜结果。为提取到进一步在临床肯定其疗效的样品和供少数健康志愿者试服的大量样品。我们在人少,任务重的情况下,亲自到药店选购青蒿,到药厂粉碎。用水缸样的大缸用乙醚浸泡青蒿,为分离得到中性部分,我们在试验台上一排排摆满了分液漏斗,我和技术员崔淑莲像纺织工人一样不停地将乙醚液, 碳酸氢钠水液倒入分液漏斗,摇,待分层后放出来,再倒……不断地反复操作……(因为大量呼吸有刺激的溶剂,日积月累,终于在2001年的一天经过一阵剧烈的咳嗽,吐出大量的鲜血,原来是肺被震破。经日本国立癌中心诊断发现支气管内有一肿瘤,后经手术切除。令医生惊奇的是,支气管内被一锥形物全部堵塞,被诊断为炎症性的假肿瘤。这是由于气管长期受异物刺激所致,属于罕见病例,被他们列入研究观察对象直至今日,每半年复查一次。更可怕的是,手术当时,由于吸收太多的乙醚,我对麻醉药不敏感,只好超剂量使用麻醉药,造成一度脑缺氧,差点成为植物人,经抢救才脱离危险。由于切除两叶肺和气管,现在很容易感冒、气喘……)。我们就是用蚂蚁啃骨头的方法,在实验室生产出足够的样品。19728月屠呦呦亲自带着这些样品到海南岛昌江地区进行临床试验并证明对间日疟和恶性疟都有效的可喜结果,迈出了中药青蒿抗症的重要一步。

屠老师去临床时,倪慕云来到我们组做代理组长,带领我们(我和崔淑莲)在有效部分醚中干的基础上,千方百计,进一步提纯,试图拿到有效单体,为以后搞清结构,改造结构,合成一系列抗疟化合物奠定了基础。倪老师将乙醚中性提取物用聚酰胺拌匀,经47%稀醇渗滤,进一步纯化处理,使抗疟作用得到更一步提高。后又采用氧化铝、聚酰胺、硅藻土等吸附剂,反复进行柱层析,板层析仍拿不到结晶。大家都很急。我当时和倪慕云一起,按照她的方案进行了上述分离,但同样没有拿到结晶。我出于对523任务的一种使命感,除了做实验外,自己又主动地查阅了许多文献、资料。当年有关研究治疗气管炎药物的资料较多,其中记载硅胶对分离中性化合物比较好,我从中受到启发,独立地设计出了新的试验方案。我和技术员崔淑莲一起采取我们组从未用过的硅胶进行柱层析,用乙酸乙酯-乙醚(后改用石油醚代替易挥发的乙醚)用梯度法洗脱,开始得到一些固体物,经过进一步精心分离,即用小幅度改变溶剂梯度的方法,终于在197211月某日(具体的日期已记不清了)得到了三个结晶。经药理试验,证明其中的结晶为有效结晶(以后命名为青蒿素)。当时,我和小崔喜极而泣,奔走相告……我第一个从青蒿中分离出唯一有效单体,对发现抗疟新药青蒿素作出了重要贡献并付出了心血。
1.jpg

钟裕蓉,1965年四川大学生物系植物班60级毕业,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研究员,屠呦呦抗疟团队主要成员,发现青蒿素第一人
2.jpg

201511
3 屠呦呦、左2 倪慕曇、左4 鐘裕蓉
3.jpg

奖牌
协和医院本部保存

 

来自:https://kyo-wa.tokyo.jp/cn/artemisin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