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生命科学10年的成长

 

2014年,《自然指数》第一次出版《自然指数》,世界前五十没有中国的大学。北京大学的生命科学也在世界后列。

 

2014年11月,我接受《自然》采访,承认我们不够好,其他大学(指欧美日)经费远多于我们、生命科学的优秀历史也长于我们,但预计“一旦我们新聘的老师们成长起来,事情就会变化”。
1.png
2.png

十年来的事实证明,我们可以大胆承认差距,也可以勇于进取。

2011年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成立后,大大促进了多学科交叉、多院系分布的北大全校的生命科学。因此,北大生命科学有生命科学学院多年积累,也有交叉学院的定量生物学中心、BIOPIC、未来技术学院、麦戈文脑研究所、现代农学院、PTN等多个机构,更有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凝聚力,欢迎化学、心理、医学、物理多方面的聚集。
3.png

2024年,北大生命科学不仅延续多年的中国大学第一,而且从曾经几年的全球生命科学《自然指数》加速度第一进入全球生命科学第十。
4.png

当然北大生命科学的《自然指数》第十不等于北大的生命科学全面进入世界前十。事实上,北大生命科学还有很多需要大力加强、还需要努力奋斗,但有一个进入前十也是一种进步,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我们可以通过得到国家和社会支持,得到学校支持,自己发奋图强,是可以进步的。

 

总结自己回国加入北大17年的感想:我们应该不怕落后、不怕批评,团结一批高年资科学家分别在局部撑起一把伞,让多种多样的年轻科学家纷纷成长。

 

在体制改革、人才培养、科研成果多方面不懈努力、坚持进取,对卓越优先支持、对落后勉励鞭策,建设学术环境,鼓励对自然的探索、对真理的追求。

 

承认不行、不足、缺点、错误,不是描黑、不是自暴自弃,而可以是激励奋发图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