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研经费管理举例分析:科学评审必须鼓励批评 【空对空的讨论,容易但意义不大。对一个几百亿总经费旗下的具体项目举例讨论,可能有助于更清楚地总结经验教训。全世界所有正常的科学评审,都必定鼓励科学批评。从课题组内部每周周会,到各种层面的学术报告会、杂志审稿、研究经费评审,不是互相心理按摩的场景,而必定是以科学批评为主讨论。经得起批评的,才能前进。一个只瓜分经费、不允许科学批评的专家组,一定不是为国家、为科学服务的专家组。脑计划前一期专家组内压制科学批评,是其失败的原因之一。以下用对猴脑研究过分划拨经费的批评举例说明。适量经费投入猴研究,对中国目前...
查看更多小编观点:有错就改 你以为小编改错别字?做梦。小编我没错,但指出饶老师错了。 饶老师文章的标题冤枉了好人。 按读者建议,文章的标题改为: “领导和院士不该不劳而获、平白无故、顺手牵羊、主动笑纳独立年轻人的课题和功劳”。 而绝不是原来的: “领导和院士不该抢、占、分独立年轻人的课题和功劳”。
查看更多理不辩不明:小编某与蒲慕明拥泵某 饶老师在文章中,有理有据有节地批评了蒲慕明,而且开门见山说“因为他年资高、在国外时间长”、“在国外全职待了四、五十年,不可能不懂基本规则(不应该占年轻人的便宜)。而且他曾经常公开发表对年轻人的年度教训,俨然正人君子。这种人做的不对的时候,就特别应该被批评”。 饶老师评论道:“蒲的专长是电生理,非常好、也很好地应用于研究神经可塑性。但是,蒲慕明以前从来没有研究过猴,也没有研究过发育生物学。蒲慕明招聘国内其他单位的研究人员,成为神经所的课题组组长/研究员。那么后者就是与神经所其他PIs一样是独立的研究员,...
查看更多领导和院士不该抢、占、分独立年轻人的课题和功劳 自然科学的实验研究,一种一般模式是:一个研究员/教授/PI独立领导一个课题组/实验室。 担任各种行政领导、院士的,自己有自己的课题组/实验室,课题组有自己招的人、也可以与其他课题组合作。 但是,不能以势压人、不能强抢或强占其他课题组的研究或功劳。 怎么鉴定上级以势压人夺取文章? 1) 没有担任领导、不是院士之前,自己只是自己实验室/课题组论文的通讯作者。担任领导、当选院士后,成为共同通讯作者/共同作者,而另外的共同通讯作者/通讯作者不是领导、不是院士、一般是...
查看更多华人川粉问题:怪老师v怪学生? 国内支持特朗普,一般是不懂。特别是一批因为不满国内,而认为国外--特别是美国--只可能好不可能坏、不可能多数美国人有问题。 但是,在国外,特别是美国,也有一批华人狂热支持特朗普,就比较奇怪。 迄今为止,大部分、绝大部分,华人出国的途径是留学。 而西方高等院校的绝大部分老师(和大部分学生),都是被某些人攻击为“白左”的人。 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白左,普遍认同:个人自由、道德改善、人类共享、人类发展。 与之相反的白右,普遍认同:个人自由、道德固化、白人至上、个人发展。&n...
查看更多有些文章:数量很多,发现很少 【热闹文章多,为什么与重要发现成反比?】 以前的基因组测序、现在的单细胞测序,发明方法很重要,但大量批发性文章,一般只起到服务作用,不能算有多大的科学贡献、不能算research意义的研究,可以算积累服务性资料的工作。 这种工作与研究有不同。 在有些方面,明显贡献很小,如果有的话。 例如,癌症里面,很重要的一种是乳腺癌。 依靠传统的、需要动脑筋的人类遗传学,1980至1990年代的工作发现了第一个乳腺癌的罹患基因(BRCA1),也通过传统遗传学发现了第二个BRCA2...
查看更多不能被赚坑了钱还帮人数钱:科学家与商人之间,我们支持谁? 最近,谁和谁,打起来了。 一方是专门以算论文引用率而盈利的公司(发布SCi杂志引用指数),一方是科学家主持的学术刊物eLife。 算论文引用、并以此为生,是几十年前一位个人开启的。到九十年代听说它的人逐渐多起来,觉得好玩。 万万没有想到,它居然成为很多国家评判科学工作的依据。它因此不断膨胀,一群自己毫无科学见识、因为没有发表过重要结果而在科学界失业、或者本来就不是科学界的人,居然扳指头做幼儿园算术就可以影响世界科学界,在某些地方影响还很大,这是科学的悲哀?还...
查看更多“职道制”优于“非升即走”和“预聘制”,是希望而非威胁 “非升即走”核心在于“走”;“职道制”在“通往终身职”。 前者是威胁,后者是希望。 Tenure Track:入职就有自己的轨道,在轨道上一定时间后,有终身职位在等着。 每一个受聘用者,都有自己的轨道、道路(track),自己努力迈向终身教职。一个人做得好(没有其他人挡道、没有其他人竞争),终身职位就可以获得。 非“职道制”的职位,可以有多个人,做得好可以全部都不能有终身教职,也可以多个人竞争,以后只有一个人可以获得终身教职。 这样也更接近...
查看更多正版/盗版“非升即走”的检验方法 在评论“非升即走”时,需要区分正版和盗版。 正版是:一人一条道;盗版是:多人一条道。 正版是招聘年轻助理教授避免近亲繁殖;一个年轻人被单位尽可能支持(给予单位可以给予的合适资源,包括职务、空间、经费、研究生等);任其自主支配资源;独立确定和从事研究,与原有教授/院系领导无关;5-8年后晋升与否只与其自身的发展,与同期招聘的其他人无关,只是比较国内外来确定水平而决定。 盗版是招聘经常故意近亲繁殖任人唯亲;多个年轻助理教授加起来只给予本来只给一个助理教授的资源;不由他们支配资源,而由他...
查看更多改革和推广:中国高教体制改革做对了什么? 【预聘制在北大清华的成功,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最重要的体制改革,值得全面的认真推广。如果按我国改革从局部尝试、成功后应该全国推广的基本规律,那么教育部门就有责任向全国推广有质量、负责任的、货真价实的预聘制。如果两校做错了,教育部门应该让两校退回去。既不肯定、也不否定两校探索了十几年、全面实施了十年的改革,会留下疑惑与不解】中国的高等教育和科学技术,从内容上绝大多数是近代引进的。而其管理模式,则既有引进也有自创。不能因为是引进还是自创,就断言其优劣,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预聘制(非升即走)是什么美国普遍实行...
查看更多二十八年来,饶毅老师笔下的协和医学院 1)1996年《二十一世纪》4月:世纪著名神经生物学家冯德培2)1996年《二十一世纪》12月:《中国生理学杂志》:一本前沿研究学报3)2001年《世纪中国》:几被遗忘的中国科学奠基人之一、中国生命科学之父: 林可胜4)2002年《二十一世纪》2月号:中国科学:显著的发展和严峻的挑战5)2013年9月16日《科学网》:80年前的协和医学院与世界科学前沿6)2021年9月17日《饶议科学》:后八十年的协和不如前20年的协和7)2022年《知识分子》世纪八佳:百年中国生命科学重要研究8)2024年:...
查看更多按SCI指导,诺奖得主Hinton会不会被开除? 近二十年来,中国对于论文发表的学术刊物越来越重视,对于内容越来越不重视。由非专业人士主导的评价部分,看不懂,但又喜欢管,所以只看杂志名称。由其实孤陋寡闻和知识面狭窄人士主导的评价(这也是中国大部分的学术评价),其实也看不懂,而且没有时间(经常被找去各种评价),所以也只看杂志名称。由表面追求“公平”、“客观”的人士主导的评价,要求用定量方法,所以最后也是杂志名称(及其所谓SCI分数)。某院为了服务于各方面智力懒惰人士,发明了分区:1区杂志最好,4区最差...
查看更多“人工智能”给“生命科学”雪中送炭 这一代人工智能有可能改变人类生活,AI可替代举一反三的非探索型的工作,但不可能替代生命科学的探索型研究。 (非探索型,如服务型、工蜂型等工作,近年在生命科学越来越多耗费人力物力,分散应该用于有意义研究的资源,而且经常以次充好埋没科学研究理应有的智力成分,甚至不排除影响青年误入歧途的可能性。所以,如果人工智能越来越多地替代非探索型生命科学研究,是雪中送炭)
查看更多为什么中外科研课题如此不同? 【谁能说这不是一篇表扬稿】确定脑内神经连接、搞清楚脑内有哪些细胞,对于脑研究(神经科学)很有帮助。属于同一个问题的不同侧面。最近,《自然》发表了9篇有关果蝇脑内神经连接的文章。不久前,《细胞》和《科学》发表了两篇猴脑的单细胞测序结果。为什么国外用果蝇而国内用猴?是外国穷、中国富?还是国外的科学家愚蠢,只能鼠目寸光(或“蝇目寸光”),而国内的科学家胸怀远大、器宇轩昂?还是有其他可能性?为什么国外的文章都是科学家为主,而很不清楚有没有企业参与?而国内出产的两篇文章第一作者及第一作者单位都是企业?...
查看更多北大生命科学10年的成长 2014年,《自然指数》第一次出版《自然指数》,世界前五十没有中国的大学。北京大学的生命科学也在世界后列。 2014年11月,我接受《自然》采访,承认我们不够好,其他大学(指欧美日)经费远多于我们、生命科学的优秀历史也长于我们,但预计“一旦我们新聘的老师们成长起来,事情就会变化”。十年来的事实证明,我们可以大胆承认差距,也可以勇于进取。2011年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成立后,大大促进了多学科交叉、多院系分布的北大全校的生命科学。因此,北大生命科学有生命科学学院多年积累,也有交叉学院的定量生物学中心、BIOP...
查看更多在科学评价上,“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在人类社会,肯定不是按社会经济地位而“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在科学群体,一定是按认知程度、知识面而“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对一个问题认知程度不够,无论是因为天赋不够、智商不足,还是时间不够、经验不足(知识背景不足以理解文献、知识背景够而没有读够文献),还是参与实践不够、蜻蜓点水地肤浅,都不可能准确评价。 对一个问题没有知识准备,无论是什么年龄、地位、头衔、年资、背景,都不应该独立作出评价。 只能是自己有深刻认识、能够比较超出问题的更广的知识面,才能独立进行评判。&nbs...
查看更多“低”、“劣”是科学评价的大忌 科学:只能水平高的评价水平低的。 评价:公心和公信力高才合适评价。 水平低的,不行 私心重的,不行。 在科技方面,以A类(水平低而且狭隘)主导评价的体系,不仅效率低,而且可能大量浪费,浪费的不仅是经费而且是人心以及...;以B类(在有限领域水平高)为主导,经常超出自己懂的范围评价,结果必然效率有限,容易偏向某些局部;以C类(水平高、面宽、而且知道咨询不懂的方面避免无知决策)为主,效率最高。没有十全十美的万事通,任何时候、任何地域都没有。但是,混淆差别是庸才不约而同的奋斗,以...
查看更多科学人才的评价是中国尚未解决的问题 今天的中国对人才的需求,特别是对科学人才的需求,有高度的共识。科学人才的评价对于聘请、支持、培养科学人才至关重要。而我国迄今没有解决这一问题,甚至可以说,在某些比较高的层面,我国对于科学人才的判断和评价不如以前某些时候。科学人才的评价关键在于两点:谁评价,怎么评价。如果科学庸才当道,当然评价体系有问题。如果由缺乏公德的主导评价,评价就更不能公平。水平和公德是科学评价的核心。增加经费固然重要,也能大规模扩大科学研究、一定程度提高科学研究水平,但只增加经费抵消不了评价下滑带来的问题。曾经历过“无德、无才、无能”同...
查看更多《经济学家》对中国的最新看法:科学的超级大国 2024年6月12日,英国《经济学家》发表文章:“红月亮升起了--中国成为了科学的超级大国”。配的封面为:“中国科学的崛起--欢迎还是担忧”。文章认为,从两个参数来看,世界的科学格局改变,美国、欧洲、日本的主导即将结束。它用的两个参数是:高引用论文占比和《自然指数》。高引用论文,自2003年以来,中国急剧增加,2018年超过欧洲,2022年超过美国。(具体:2003年美国是中国的二十倍,2013年美国是中国的十倍,2022年中国超过美国)。《自然指数》是英国《自然》杂志拼的一组它认为重要而有代表性的...
查看更多中国今天的生命科学可能相当于日本的1980年代 【不容易比较,如果乐观估计,中国今天的生命科学也许相当于日本的1980年代。这是乐观的估计,因为如果这样,那么...中国已经..】 我们国家的高等教育和科学技术都有长足的进步。有些方面也可以说是突飞猛进。但是,大多数方面,我们还落后于西方。在生命科学方面,我们不仅落后于美国,而且落后于日本。但是,不能因为我们今天没有做出日本1900年前后的三个生命科学方面工作达到诺奖程度(共同发现抗体、发现霍乱的致病菌、发现第一个激素肾上腺素),就断言我们中国今天不如日本的1900年。如果可以那样说,就...
查看更多间接影响不一定乏味 一般人都重视直接的影响,但有时间接的影响可以很广、很大。钱致榕教授、他的姐姐钱宁和他的长公子钱其斌,对我来说,都是间接影响,而且不小。但受他们间接影响的人如果不上万、也成千,而且有些人受到的影响肯定大于我。钱先生从台湾赴美留学,获耶鲁大学物理学博士,1969年任教霍普金斯大学物理和天文系。1970年代,他很快加入与大陆有联系,建立霍普金斯大学与南京大学的密切联系,后来参加香港科技大学的建校过程,并曾任理学院院长和副校长。本书以他回顾港科大的创建过程为主,穿插他的学业和背景。他的直接工作都影响了很多人。今天,香港科技大学是香港...
查看更多曾几何时 2017年特朗普登基日,饶老师微信发的图片(饶老师设计,无版权限制)以下是近日《纽约时报》对特朗普被判犯罪的图片特朗普首席策略官Steve Bannon: 被判有罪特朗普竞选委员会主席Paul Manafort: 被判有罪特朗普国家安全顾问Michael Flynn: 被判有罪特朗普顾问 Roger Stone: 被判有罪特朗普: 被判有罪
查看更多美国如何遏制造假使之没有规模化? 美国经济起飞的1860年至1920年,与其他国家(包括英国、德国、日本)一样经历过起飞期的造假、盗版、抄袭、忽悠等问题。 马克·吐温批评美国都是依据那时的客观事实:美国在政治、经济方面都出现过成规模的腐败。 美国也有不少科学造假的案例。 但是,美国没有经历过科学研究的规模性造假。从其科学嫩芽阶段的1910-1940年代,到红红火火走向世界前列的1950-1970年代,都没有大规模面临以上问题(不是没有出现任何问题,而是没有“规模性”)。 德国学术界的深刻和严谨,日本社会的...
查看更多建设体面的科学文化,需要多长时间? 是非与原则;优雅与卓越;责任与认真。不讲是非、没有原则的学者,即使是学术卓越,也不是好人。而有是非观,敢于为原则牺牲自己利益,才是真正的好学者。1930年代,德国科学家Otto Krayer在得知其获得的职位是由被开除的犹太科学家而空出来的时候,不仅拒绝就任,而且坚持需要公开信表明自己不能接受这种职位。因此非犹太人的他失去在德国大学任职的可能,也在所不惜。学术缺乏优雅和趣味,可能就与其他很多工作很小差别,只有卓越,也许不如去做其他工作。1958年Meselson-Stahl实验、林可胜1964年狗的脾脏灌流实...
查看更多我国招聘国际科学人才的经验和教训:原因与后果 【条件大大提高了,数量大大增加了,为什么质量并不容易提高?】17年前,45岁的我和40岁的施一公回到北大、清华全职工作后我国出现一次引进科技和高等教育人才的热点。今天,我国对科技和高等教育的人才更加求贤若渴,条件也大大提高,那么回顾这17年的一个侧面,也并非一定毫无意义。预期与现实17年前,一般认为我国的发展到了可以大规模引进人才的时期。事实上,有很多科技和高等教育人才回国。当时最突出的是北大、清华分别引进了约十位海外一流大学的正教授、讲席教授,领导几个学院和新体制研究所/中心。他们一方面改革所在学...
查看更多科学有深浅 中文有“文无第一”的说法,其实它在科学上不准确,在文科也不准确。例如,无论我写多少中文文章,永远不可能成为文学家、诗人,只是用中文写作作为表达观点的方法,而且还拙劣到经常词不达意、不知所云。而有些人的写作明显就是文学家、诗人,所以中文的高下是可以区分的。遗传测序和发育生物学vs基因测序和干细胞在科学上,当然有深浅的区分。遗传分析、发育生物学就属于比较深刻的科学,它们分别对应的基因测序和干细胞就比较浅,虽然可能很重要、很有前景。学会遗传分析,很容易做基因测序、基因组分析。因为主要概念都在遗传分析中,基因测序相关的分析大部分是统计学、大...
查看更多同一个药物,几年内不断发现“新”机制:等于还没发现 真理解一个药物之后,就不会不断更新,而是循序渐进,过很久才能“新”一次。同一个药物,每个月都发现“新”机制,就说明没有共识,最大的可能就是还不理解其机理,没有发现其机制。大家争先恐后发的,可以说是一堆昂贵的废纸,也可以说是探索,但肯定不能说是突破。如果相信一年出现十几个新机制,就违背基本科学常识。
查看更多要进步就要改革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学术机构要进步就要改革。高等教育机构和科研机构的改革,并非群众运动,而是有识之士有先见之明,突破成规,带领大家前进,即使开始并不是大家都同时理解同样的程度。简单道理,放之四海而皆准:大学或科研机构,如果只是维持现状,在全世界其他单位也都维持现状时可以不改革。如果需要相对进步,从平庸成为优秀、从优秀成为领先,就必须改革。如果其他单位改革,那么即使是维持原地位,也必须改革。。作者的母校旧金山加州大学,从平淡无奇的地方医学院成为全世界顶尖的医学院,其改革含优秀科学家集体幕后扳倒代表百分之九十平庸老师的校长的一环,...
查看更多恢复高考的意义:大多数人只关注一半 1977年恢复高考,得到绝大多数人的拥护,同时一般人只注意改变了一些人的命运。不断大量回顾:上大学。 其实还有被普遍忽略的另一半,说明被批判、被闲置的大学老师对我国可以起非常大的作用。相比缺乏回顾:教大学。 因为这些大学老师的教育有效,才能教育一大批新人,才能推动和引领国家发展。 这些老师,并非神人,而是都各有所长的人。他们有些是留学过的老教授,很多是没有留过学的中青年教师。此前至少十几年被忽略,甚至被批判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臭知识分子”。 事实证明,批判大学老师...
查看更多“集邮式”研究是否泛滥成灾? 如果说,目前在生命科学,中国领先全世界的集邮活动,恐怕争议比较小。 科学研究,希望理解自然的规律,希望了解问题,解决问题。 但是,也有一部分研究,被形象地比喻为“集邮”,漫无目的,以某种技术/技巧收集资料,对资料不加分析,没有思考,不仅一次没有结论、也永远没有结论,没有进一步研究(除了重复或更多收集资料)、也不准备深入研究。 集邮不仅中国有,世界也有。 在某些学科、某些阶段,集邮在所难免。集邮并非伟大的研究,而是由“钱太多”的国家为世界做铺路石的贡献。但是,中国现在“钱太多”...
查看更多分清左右 与 国际环境 【国际环境,既复杂,也简单。历史的了解、全局的观察才能把握关键、区分他/我,有助于改善国际环境】 以下为与何祚庥先生、鄢烈山先生三人群的讨论(文字有补充和修改)。 您二位可能在中文语境一般被认为是左和右的代表。在世界语境,两位都是左,虽然程度不同。中文“左右”起源是西方,但历经复杂变化,目前有各种含混不清的定义。早期左右用于世界和中国的观念谱的时候,是清晰的。联系观念与生物学,我认为简而言之也许可以说:右是人的动物原始属性,左是人类希望自己成为逐渐远离原始动物属性的更高尚的人性。“左”并不...
查看更多头脑要清醒 中国人对美国的科学贡献是有的,但也是有限的。迄今为止,基本可以说,如果美国没有华人,美国的科学在顶尖方面的影响可能低于百分之一。在实验的劳力方面,近几十年可能占了百分之三十。但在最顶尖的美国高校和科研机构,劳力的比例可能也低于百分之十?这不是华人不行,而是西方国家没有消失的种族歧视不善于发挥华人的创造性,那些国家的白人和华人双向把旅外华人钉在创造有限的刻板模式。 杨振宁先生是极为罕见的例外之一,他的科学贡献不能用统计、排名来肤浅地比较、评价,而是对人类的杰出贡献。钱学森显然可以起很大作用,从无到有领导建设中国的航天工业。但...
查看更多不唯论文,在中国可行吗? 科学研究当然有论文,“不唯论文”的意思是不仅仅看论文数量、论文在哪里发表,而看论文研究的问题是否重要、研究内容是否有科学意义或应用价值。从二十多年前中国发英文论文都有困难,只要有十几篇垃圾论文因为是英文发表就可以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到今天国际主要刊物每一期都有中国来的论文,这是很大的进步。二十年前,我一个人坐下来,就可以把主要学术期刊上中国的论文全部数一遍,还能够当成那时中国科学史的一种研究内容。今天如果谁这样做,会被认为是精神病。这当然也是进步。但随之而来的是,对论文、特别是对发表论文的杂志,有普遍的疯狂的追求。今天...
查看更多贺武大百卅周年 我虽非武大校友,但对武大尊敬有加。 我最初佩服武大,是因为发现植物学家汤佩松在武大生物系工作的1936年在Nature和Science发表论文。那时中国在世界上发表论文就很少,在这些刊物就非常罕见(饶毅,2001)。 我也知道武大的生物学生不仅多而且强。改革开放后生物出国项目CUSBEA的武大校友比较多,而且第一届的第一名就是武大的王小凡。他和夫人董欣年还在1989年帮初到波士顿的我弟弟饶海。董欣年是华人植物分子生物学翘楚、美国科学院院士。她弟弟董欣中也是武大校友、饶海的同学,而与我同行(神经生物学),是全世...
查看更多华人“科学家”为什么不容易科普?(外一篇) 绝大多数海内外科学界工作的华人,认为科学是工作、或者是成名成家的途径,所以内心不认为科学有趣、科学好玩。有了科学发现也不感到为科学而耳目一新,而是为自己出人头地感到兴奋。 所以,要这些人科普,非常困难。他们会说自己多么多么苦,苦尽甘来(成名成家),而不是发现的有趣、过程的好玩。 回国不久,有一次我说自己的研究好玩,当场被纠正:科学怎么可能好玩。 我的科普起源于给同学的父母讲他们的研究:您儿子的研究有趣啊,blablabla。 后来就有时写下来。第一篇发表的是瘦素...
查看更多垃圾进、垃圾出? 我国科学在一些方面确实是蒸蒸日上,特别是有些年轻人认认真真做研究。但是,在热火朝天的气氛中,也有鱼目混珠。在进步中,还出现了一个新现象:全国多个地方出现一些擅长发论文者,在一些读者多的刊物发表论文。这些论文对于这些人在中国的晋升和荣誉特别有效。而其中一部分是把无关紧要的内容发到耀眼的地方,还有一些根本就是造假。而主持晋升和荣誉评审的科学家很多没有水平或者没有时间看内含,只按发表的杂志给予肯定。这些恶劣的问题,逐渐影响我国在全球科学界的声誉。以前类似的人可以做类似的事,但英文不够、对国际出版物了解不够而无法用“出口转内销”的方法...
查看更多诺奖也会出乌龙?——为什么不会? 诺奖最大的乌龙可能是发给去世的人。 今天一个小乌龙。 提前几个小时漏了。 只要有“人”参与,不可能百分之百避免乌龙。 把诺奖、矮化诺奖,都不对。 诺奖,特别是其科学奖,是有一定标准、世界上迄今最为公认的奖项。 但不可能完美无缺,有乌龙,也有错误。 不同的人都可以有不同意见,意见是否合理自有听众判断。有水平、有品位的听众互相交流,没有品位的也可以互相交流。 各有其友,而已。 讨论诺奖有好处、有坏处,遇到好人肯定好玩。&nbs...
查看更多试试帮汪建说话最近有些对华大基因汪建的批评,不乏猛烈。这些批评者都应该批评以前捧汪建和捧华大的一大群人。现在的批评者里面很多就捧过他们,其实就应该批评自己。十几年来,我多次批评华大、杨焕明、王俊、尹烨。但除了开玩笑问汪建是哪里的老师、汪建应该难以翻译我读研究生的英文遗传学考题,我好像似乎几乎没有直接批评过汪建。认为华大起步问题非常大,也有很多其他问题,那么为什么不批评其罪魁祸首?有不止一人告知:华大有几个人,匿名和半匿名造谣生事、与一些心地不良写手对我进行明里暗里攻击,我怎么不反击罪魁祸首?原因很简单:早期我听过汪建诚恳地说自己是科技民工,而且明确表示不...
查看更多北大清华(和…)有什么对不起学生? 【因为研究生教学质量欠缺,我国在有些学科出现一批表面上能够发论文,实际上基础不厚实、面不够广、眼界不够高的研究人员,短期似乎见效快,长期不一定是好事。加强研究生的教学质量,使之能够与国家投入、人民期待和国际竞争的要求相适应,才有可能尽快摆脱普遍以跟风为乐的中国科学研究风貌】 题目太简单,实际是说研究生,而且是生命科学方面的研究生。其他学生的情况不一定,因为了解不够。本文以北大清华两校为例,并不是说其他单位做得更好,而是首先鞭策两校。 两校生命科学的研究生教育,虽然在全中国的前列,但实际上老...
查看更多是不是:划时代的《自然》论文在科学上,发现了什么特别重要的,才可能划时代。 没有发现什么(所谓“阴性结果”),一般来说怎么可能成为划时代的科学研究呢?但是,如果著名杂志发表论文,论文本身只是说没有发现什么,这就潜在可能成为科学界评价成果的划时代事件。 “著名科学家某某某因为没有发现这个这个那个那个而为科学作出重大贡献”。 不仅听起来奇怪,而且在全世界机构很重视论文的时代,在全中国绝大多数机构只看杂志名称不管论文内容的时代,顶尖科学刊物《自然》发表阴性结果的论文,如果成为很多学术刊物的常规,就会给很多机构带来非常头疼的问题,阴...
查看更多医疗反腐的困境和选项在科学界,反腐很容易:中国科学发展到现阶段,有很多不称职、只能在中国假扮科学家的人掌握了资源和决策大权。如果他们中有些出现腐败问题,就是彻查、并导致庸才加坏人个个下台,对中国科学的发展只会促进,不会有负面影响,因为科学界反腐只会清除蛀虫、节省资源,并鼓励后来的年轻人不走旁门左道,更不走歪路,而好好做科学,科学发展会越来越好。但是,在医疗界,问题复杂很多。最近很快出现不同意见,恐怕就是复杂的一种反映。有人提出,铲除医疗界的害群之马,鼓励千里驹。这种想法出发点非常好,但可能是不切实际的天真浪漫。在医疗界,如果不是院领导、不是大专家,能够主...
查看更多为什么中科院蒲慕明该被批评|近亲繁殖可能全国第一【在前任国内科学家自愿卸任引进国外的蒲慕明之后,蒲慕明担任领导却二十多年没招聘一位正教授,而很可能创造了自己领导的单位招聘自己和妻子的学生数量和比率两个全中国最高的记录。不仅如此,还出现蒲慕明没有读过大学的秘书成为所党委书记兼副所长,蒲慕明自己的第一位继任是博士后的奇迹。 “洋教授回国建土围子、做土皇帝”,显得吃相特别难看。 如此极端,有没有人脸红?有没有人负责?这恐怕检验中国科学院体系是否为国家负责的一个简单明了的例子。如果这样的极端问题都不能解决,还奢谈什么改革? 享受任人...
查看更多西湖大学做了多数高校和科技机构做的不够的:任人唯贤,不建土围子中文网络,谣言不断,而且有时谣言掩盖事实。 所谓施一公号称西湖大学五年超过北大清华,就是一例。 施一公明明是说西湖大学五年后教师招聘达到和超过北大清华。而谣言传播者故意删除前置,只说五年超过北大清华。 有些作者故意误导以吸引读者,有些作者目的就是把施一公描绘成疯子。 所谓五年超过北大清华,是指招聘教授的质量,显然很多知情人会认为西湖大学做到了。当然也会有不同意见的,但那些是正常的判断差别。 昨天,西湖大学宣布生物学家管坤良加盟西湖大学,就是最新...
查看更多一则笑话1980年代,两位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的硕士研究生到美国读博士/做访问研究。其中一位在纽约。 他们当时很年轻,准备先事业后家庭,工作在前、生育在后。 但,女性突然怀孕。 他们很奇怪,我们所的药物,号称避孕有效率很高啊,怎么回事。 有位药物所出国的老师,不是研究避孕药的,但熟悉同事的情况,告诉学生:那个数字是浮夸的。 学生埋冤:老师,您怎么不早说? 老师:你们也没有问我啊。 【说明:起源于北平研究院药物研究所的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长期是我国最优秀的药物研究专门机构。 其中有...
查看更多教育部留学基金做错了吗?CSC是我国资助学生出国留学的基金会。 它成立之初,我和一些人认为没有必要,因为国外学校就愿意资助中国学生去留学。我们没有公开发表意见,但私下有议论。 后来发现,我们当初的意见是错误的:CSC的设立有先见之明,为我国争取了更多学生留学,更多加强了我国与世界的交流,更多回馈了我们国家的发展。 最近几年,美国带头,对CSC发难。甚至欧洲也出现无赖行为。最近几天,德国一个大学宣布禁止CSC资助的学生。任何正常的华人,当然批评德国大学这一行为。 但是,有华人居然发文章,居高临下教训中国人,说德国这所...
查看更多斯坦福校长辞职: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中美的差别斯坦福大学校长辞职,海内外有些华人认为奇怪:既然他个人没有学术不端,为什么他要下台? 其实,在美国的著名大学,一旦丑闻曝光,下台就是必然,因为需要保护单位的名声。很多人认为中国文化更重视集体,美国等西方国家文化更重视个人。 这种看法有一定道理,但也容易引起误解。 例如,如果一个单位的个人出现问题,中国、美国会偏向保护个人、还是保护单位? 就大学、科研机构、药厂(可能还有很多机构)来说,目前美国偏向保护机构,而中国偏向保护个人。 在中国,常常单位捍卫其领导/骨干,...
查看更多药厂推伪劣/假药的下场我们中国有很多优点。 但是,不可否认,我们还有很多需要学习国外的方面。 我们的自信一定是建立在敢于承认缺点、敢于学习他国的基础上,要不然就是盲目自高自大而会栽跟斗。 知不足,并勇于改进,才是我们走向世界前列的保证。 2019年,耿美玉发明、绿谷药厂推销的GV-971在中国被批准,号称它能够治疗阿兹海默病。 2021年,美国药监局(FDA)批准美国百健(Biogen)的Aduhelm,号称它能够治疗阿兹海默病。 两个药,都有很大争议,但走向完全不同。 在美国,FDA...
查看更多虚心求教中科院上海药物所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 如果药物所大多数人认为971确实能够治疗阿兹海默病,那么对待如此重要的问题、面临如此重要的发现,应该很多人扑上去,研究其机理、改造药物以获得更好的同类药物。就是组织很多人攻关,也是值得的。药物所不是也感兴趣“有目标、有组织的科研”?这么好的目标(老年痴呆)、这么好的基础(已经发现一个“治疗”阿兹海默病的“药物”),岂能不作为攻关的核心?药物所拿几亿的研发项目不是已经拿到手软,设立一个以971为核心的项目看上去易如反掌? 只有在大多数人知道内情其实不相信的情况下,才会大家不理不睬、听之任之。&...
查看更多耿美玉的971是真药的可能性:小于她是中国爱因斯坦的可能性所谓耿美玉发明、绿谷药厂推广的GV-971,号称能够治疗阿兹海默病(老年痴呆)。 认为它是假药的就有知情人。 这类知情人包括生物医药产业人士、老年痴呆方面专家,还包括参与绿谷有关工作的人员。另外还有前几年曾一堆人奔绿谷去,很快有相当多的人离开,有被动离开的,有主动离开的。主动离开的是担心沾染了这一项目而被同行所鄙视。 GV-971是治疗阿兹海默病神药的可能性远小于耿美玉就是中国当代爱因斯坦的可能性,其支持理由有多个,包括、但不限于: 1)我们中国在近百年的现...
查看更多荒冢一堆与花翎鸟羽 批评一些在中国扮演科学家的人,特别是他们的不良行为,从世界的角度、从历史的眼光来看,是批评科学研究边缘的小不点。既不是大卫战巨人,也不是唐吉柯德战风车,而是特定时间、地点对底线和边线的基本要求的扫地清洁工。一些自认为与某种机构有关联的人,需要知道机构彼时彼地是否在历史的反面。明知故问,自己应该负责任的事情,顾左右找非当事的其他人,是正常成年人都能看穿的拙劣表演。而有些不论事情本质只为“以小博大”起哄的人,需要知道你们认为的大人物,从来不是重要的科学家,而都必定成为荒冢一堆。在世界的科学史上,意义来自实质,而不取决于部落自己插...
查看更多荒冢一堆与花翎鸟羽 批评一些在中国扮演科学家的人,特别是他们的不良行为,从世界的角度、从历史的眼光来看,是批评科学研究边缘的小不点。既不是大卫战巨人,也不是唐吉柯德战风车,而是特定时间、地点对底线和边线的基本要求的扫地清洁工。一些自认为与某种机构有关联的人,需要知道机构彼时彼地是否在历史的反面。明知故问,自己应该负责任的事情,顾左右找非当事的其他人,是正常成年人都能看穿的拙劣表演。而有些不论事情本质只为“以小博大”起哄的人,需要知道你们认为的大人物,从来不是重要的科学家,而都必定成为荒冢一堆。在世界的科学史上,意义来自实质,而不取决于部落自己插...
查看更多科学和学科建设的Vision 有个明显的对照:国内现在经常出现谈论学科的vision和学科建设的vision,而科学史上,并不多见科学家公开提倡某个vision而做成新的学科、或者新方向,虽然科学管理者喜欢提roadmap之类。仔细一看,国内不少地方号称的vision“要做xx学/xx组学”,其内容几乎都是众所周知的、已经热门的领域,恐怕不能说成vision:从学术机构来说,最多可以说这些领域需要有人。从历史的经验来看,在科学方向上真的vision,不一定是事先确定的方向。英国结构生物学家Max Perutz在1947年建立MRC“生物系统分子...
查看更多被贿赂 等于 被尊重、还是被侮辱? 在有些地方,例如莎士比亚说的丹麦,学术的荣誉,如果要真正有效鼓励学术、彰显脱离利益的志趣(甚至智趣),真正成为学术荣誉,还需要走一段路。
查看更多争论应该遵循事实和逻辑 而非帮派或意气 有时,研究生会说:“老师,你今天的建议与以前不一样”,或“你今天的意见与以前不同”。这种问题说明年轻的科学工作者还在成长过程中。科学的发展是依赖证据和逻辑,科学家都要按照新的证据而改变看法。讨论科学,不是做出承诺,更改科学想法,改变实验途径,是科学研究的常规,不能因为以前说过而不能变。有时,一般科普或科学新闻读者会说:“今天你们刊物与以前的判断不同”,或“今天你们的观点与以前不同”。评价科学,也一样需要尊重事实和逻辑。对于科学史,有时间的考验,只有秉公办事,应该比较可靠。而科学新闻,因为很快就要报道,只能...
查看更多婉拒:我不能主持国家脑计划 最近,中国科学院对蒲慕明神经所的不满,显然已公开。 有问:那么,你应该担任国家2030计划脑科学的牵头科学家,因为......。 我需要明确回答:我从来认为国家的科学计划应该由有学术水平、有领导能力、有为国家负责的公心的人来领导。 同时,我更认为,一个人不能因为批评而自己个人受益,哪怕是表面受益(“perceived to have benefited personally from voicing criticisms”)。 前者是我的工作原则,后者是我的为人原则。 ...
查看更多科学进步的关键一步:批评过去、建设未来 常规的科学研究,在思考、设计实验的过程中,关键一步是广泛且深入了解研究现状,常见通过阅读已有科学文献,与自己感兴趣方向的科学家交流,自己静心思考,反复批评现有的结论,又反复反驳自己的批评。 通过依据事实和逻辑的批评和反批评,提炼出可能的问题,掂量自己的想法是否有一定的合理程度,自己是否有能力在客观允许的时间范围进解决问题,然后是否敢于下定决心,创造条件,排除艰难险阻,砥砺前行。 非常规的科学研究,碰巧有出乎意料的发现,或想法,回过头来看已有的科学是否已经知道、知道什么,还有什么需要改进...
查看更多批评与自我批评是中国进步的原因之一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国内反省和人民反思不断; 改革开放以来,几乎天天出现批评和自我批评。 批评有时过于激烈、有时可以说并非实事求是; 自我批评更加难得、有时可以说确实非常痛苦。 但是, 当我们有理性的批评和自我批评, 当我们因为合理批评而及时行动, 我们中国就出人意料大幅度进步。 历史证明:我们的大幅度进步发生在批评和自我批评络绎不绝的同时。 反观美国近年进步的减慢、在某些方面的倒退,不正是在他们不愿承认自己弱...
查看更多裸照还是艺术,怎么决定? 在生物学研究过程中,比较容易拍摄一般人也会觉得好看的照片。有些照片在理解的基础上会更加觉得美妙(如附图3)。 有些科学期刊,鼓励作者在文章发表时提供封面照片。获得刊登封面没有什么特别意义,只是编辑当时觉得好看,作者觉得好玩或者满足部分假扮艺术家的虚荣。 我在Wash U的同事(后来哈佛脑科学中心主任)Josh Sanes,其实验室可能发过二十几张封面图片,贴满了他办公室。 我在年轻时也试过几次。但运气特差:我认为好看的,编辑看不上;而2004年我的研究生Michael Ward投过去的,我...
查看更多什么是荣誉 最高的荣誉,来自本身,从他人获得的,是表彰,不是荣誉;最高的荣誉,没有利益, 含自身利益的,是荣耀,不是荣誉;最高的荣誉,无关外界, 彰显于外界的,是光辉,不是荣誉。 任何用利益交换而获得的“荣誉”称号,低于正当获取利益的体面程度,有些是不荣誉的、甚至是耻辱。 个人有荣誉感、社会有荣誉衔,最合理的起因是人类对高尚的追求,都有脱离利益的意思:如果荣誉与利益完全重叠,就没有荣誉存在的必要性。 人类从事科学研究最初的目的既不是...
查看更多喜欢科学的华人估计不到万分之一 重视科学的华人,应该不少。 有些人理解没有科学的中国,就不可能进入现代社会,遑论建设强国。 有些人知道学好了科学可以有“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就业前景。 还有些人能够接受科学对于个人也有意义。 但是,重视并不一定带来喜欢。 去除功利的、发自内心的喜欢科学,在海内外华人中如果超过万分之一,我会感到无比惊讶。 2023年4月15日 9:11-9:16 am (万分之一的估计是因为公开说,而私下交流的估计低于万分之一:
查看更多与王晓东争议“佛系” 最近,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王晓东在清华大学访谈中号称自己的实验室和研究“佛系”。 笔者有点不以为然。 是否“佛系”,不能仅仅是号称,需要有实践----逆世风日下而行的实践,才算佛系。 在科学界,世风日下就是追求论文发表的刊物名称、而不是追求研究的内在价值:意义和质量。 很久(大部分现在的大学生还没出生)以前,王晓东说过,他的导师Brown和Goldstein发表论文除了CNS,就是JBC(生物化学杂志)。 有一次,王晓东要发其他杂志,不去JBC,被老师批评了。 现...
查看更多得错了诺贝尔奖怎么办? 诺贝尔奖委员会,从来都是很人性的,免不了犯错误。 有些错误很离谱,有些情有可原;有些完全毫无讨论意义,有些却余音缭绕。 例如,1959年的诺贝尔奖生理或医学奖两位得主是:美国犹太科学家Arthur Kornberg(1918-2007),西班牙裔的美国科学家Severo Ochoa(1905-1993)。 诺...
查看更多华人担任美国大学系主任为什么这么少? 2005年,我致信美国《科学》杂志,触发一轮对华人在美国科学界天花板问题的讨论。 施一公、鲁白、王小凡等一道,在当时和之后几年带来些许变化。可能最大的变化是美国科学院后来设立少数民族和妇女提名组。而且虽然华人在全美一般不作为需要肯定作用的少数民族,但是在美国科学院提名却可以通过这一特别提名组。华人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的人数增加,与这一体制性改变不无关系。 但是,其他变化有些退回去了,有些从未改进。 17年后的今天,全美国的生命科学,非常少的华人担任系主任。Creighton大...
查看更多批判所谓核酸保健品 不要把有限的收入投入到无限的无益的营养保健品中去《南方周末》调查“核酸保健品”的营养价值问题,我认为可以是给中国一些企业和商业界人士过度炒作“营养品”的一剂苦口良药。也许因为中国传统喜好补药的心理,这些年来中国保健品好象有越来越多的趋势。观察这些“保健品”的上市,发现它们有同样的问题。它们常常是一些厂家在没有什么资料的情况下,匆忙推出的“产品”,然后号称有许多作用。推出的人大概的原则是,用没有益处,也没有害处的产品,以广告和推销为主,把一个产品推向市场。我曾经惊讶地听说过,中国一些药物审批管理机构也向企业提供过这样的”咨询“...
查看更多要不要听爹的话 (中译版)有时陷入令人不羡慕的时刻,被迫做不很喜欢做的事。比如,我发现诺贝尔奖委员会(特别是化学奖委员会)经常犯错误,不该给的他们奖了、该给的没给。问题是,无论他们犯了什么错误,其他机构,特别是中国的机构,就跟着犯错误。我们北京大学也曾授予不值的得奖者以荣誉学位、或者请来讲学术报告。当我不得不介绍他们的时候,我试图将保留隐藏其中。我今天如释重负,可以真心欢迎我们的演讲者,Bruce Beutler博士。他获得的荣誉乃名至实归。在博士后期间, Bruce 于1985年发现肿瘤坏死因子 (TNF) 及其...
查看更多“小偷”教授:盗已无道 有些教授,没有了脊梁;有些教授,没有了自信;有些教授,没有了道德;有些教授,没有了良心。曾几何时,教授很受尊重。不过现在,仅为职业之一。做教授的五花八门,各种都有。其中,也有做小偷的。碰到小偷型教授,其他教授如何反应?我有两位朋友,还在海外。其中一位正在回国过渡期中,却成为国内两个单位小偷教授的作案对象。他很生气,告诉另外一位朋友,我从而也得知。我省去姓名、地址和其他可以猜想当事人和单位的信息,作为对此种现象的一般性批评,写了一篇文章,请他们先过目。结果,两位朋友,不否认事实,但强烈反对我发表该文。理由主要是:如果公布,...
查看更多“中国式成熟”实乃自私:对待屠呦呦争议的态度说起 中国流行的“成熟”,我们暂且称为“中国式成熟”。目前很多中国人都懂的“成熟”,在世界其他地方、在中国其他时代,就不一定被认为是成熟,而是幼稚,有时是不负责任,根本是自私。“中国式成熟”是要自己避免卷入争议,为了避免争议,就无需正义、无需做事,也理所当然避免卷入其他人的争议。屠呦呦和青蒿素就是典型的例子。怎么会我一个国外待了二十多年的人来参与澄清屠呦呦的贡献?这件事,当然不是我有何特别的远见、有何超人的能力、有何特殊的条件,而是当有如此重大和有深远意义的发现是,应该有人努力搞清楚事实真相。需要的是...
查看更多有德有言的现代知识分子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可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中,有德有言的,恐怕不是太多,而是太少。而且,最近又少了一个:邹承鲁。 多做少说是比较容易得到认同的概念。但是,有时会误导成该说的时候不说。其实,在必要的情况下,说就是做。在对公众利益有影响的事物上,依德建言,就是行。碰到欺骗公众的人、事,如果知情人、懂行的,没有人出来批评,这时不说话,是不敢行动。这时如果躲在“少说多做”的漂亮招牌下,其实是不敢为。这种不敢为,不是有德的证据。只追求个人成功,不...
查看更多为什么当年苏联科学家可以援救,而今天美国不能? 最近,物理学界流传一篇文章,“卡皮查援救朗道的勇敢行动”。 讲的是1938年,年轻的苏联物理学家朗道被捕后,著名物理学家卡皮查挺身而出,直接联系斯大林,营救朗道。他的信上说了两点:虽然朗道只有29岁,但他已经在物理学崭露头角;朗道容易得罪人。 斯大林真的放了朗道。 朗道后来在1941年的工作获得了1962年的诺贝尔物理奖。 很长时间,西方科学界也为苏联科学家呐喊助威。对于朗道事件,长期认为是苏联无理拘捕,甚至是“莫须有”的罪名。 苏联解体后,档案公...
查看更多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饶老师迄今还没错过 近二十年来,在重大问题上,事实一再证明饶毅老师没有错。 最初批评的人数量越多、激烈程度与最终的证明成正比。 也就是说,看起来汹涌澎湃的批评,其实最后证明饶老师最初的前瞻性和准确性。 2004年,饶老师带头反对喇嘛到美国神经科学学会演讲。 2012年,饶老师英文致信英国《自然》杂志主编,批评其对中国游泳选手叶诗文的污蔑。 近年,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NIH带头迫害旅美华人科学家。饶老师多次致信NIH的院长,严厉批评其政策。 2020年7月20日,饶老师...
查看更多说谎成性的写手编造谣越来越离奇:美国医学院教授吃美国药是听中国抄袭博士的话? 【最近,一群伪君子和群盲疯狂批饶毅老师。疯了之后,把在美国学习工作22年当成逢美必反派,而从中国拿博士还需要抄袭的张文宏当成最懂美国的。这是因为有些伪君子和群盲自己是逢中必反、逢美必拜,而不懂饶老师一贯客观。 伪君子和群盲按照自己荒谬的逻辑号称在美国医学院做过教授的饶老师吃药需要听水博士张文宏的。 这些伪君子和群盲缺乏常识,不知道他们崇拜的水博士在美国不仅不可能做教授,也很难在美国做医生。如果抄袭的论文在美国一旦被揭露,所谓复旦大学学位委员会的站台...
查看更多抗疫的“两派”,由毫无科学基础的写手所虚构 在中文舆论中,抗疫似乎有两个极端的派别,分别把对方推到极点:隔离和放开。 如果隔离一个病人、隔离一天,不仅其病好了、且不再传染其他人,绝大多数正常人都会同意; 如果隔离整个国家、隔离十年,即使病也好了、传染也完全没有了,绝大多数正常人不会同意。 所以,一般人的差别都是在程度:人数多少、时间多长。 科学应该提供的是科学的信息:哪些已知,哪些未知但可以猜测,哪些完全无知、且猜测毫无把握。 做人的工作的各方面、各层面的人,需要提供有关人群的信息。 ...
查看更多以没有说的话构陷饶毅老师,张明扬成为二十一世纪秦桧的首席候选人 中国的人文社科,有一些非常优秀的人。中国的人文社科,有坚持真理和事实的人。批评、攻击某人,在今天,都需要依据某人说了什么、做了什么。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居然有人成功地以被批判者没有说什么,而构陷攻击个人,并煽动和带领一大群不需要证据的群盲和群氓。这就是中国的人文社科存在一些类似张明扬式的人物,使用与秦桧“莫须有”没有本质差别的手段,构陷文字狱,依据饶毅老师没有说什么而把观点强加给饶老师。张明扬之类的手段如果能成功,说明什么?自媒体大部分作者匿名,一些资本资助一些“智库”,有些匿名、有...
查看更多对上不必逞能、对下不宜逞强:疫情双方代表性人士都应该实事求是 昨天,有医生发布不负责任的言论。 事实上,今天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可以断定疫情走向,没有一个人可以排除疫情永远伴随人类、一年三次、每次轻重没有规律地摇摆。真懂科学的人,遇到不知道的时候立即承认不知道。无论面对上级还是群众,无论需求多么急切,不知道的还是不知道。新冠期间,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但双方代表性公开发言者,却都有同样的问题:科学不足,又不肯承认,而经常说错话。科学不足有两个层面:全世界的科学有限,所以没有人知道。个人的科学训练和科学前沿敏感性不够而不知道。一种观点是误...
查看更多所谓“中药之争”:一个重要问题不在中药 经常有对于中药的争论。 其中,有些是社会习惯、个人好恶,有些是哲理层面。 中药有没有治疗疾病的作用?当然有。 例如,黎润红、张大庆和我写了三本书、五篇文章(附件1提供它们的电子版下载地址和提取码),介绍的屠呦呦等从中药发现和研究单体化学分子青蒿素。所以,一般性争论中药是否有效,没有意义。 在此指出:中药争论激烈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存在利益问题,是以中药名义大规模销售伪劣商品的厂家及其相关的黑心资本。 众所周知,中药传统的销售,是个体中医为个体病人看病,然后给...
查看更多公开和共享中国人基因序列的好处 我实验室,得以共享英国五十万人队列基因组(UK Biobank),其中分析可以发现一些疾病和普通性状与基因突变的关系。我们以此为基础的进一步研究,等于是研究英国人基因突变与疾病的关系。因为我们难以查到足够多的中国人的基因序列。限制发表和共享中国人的基因序列,实际是二十年前两股力量导致的结果:一股是确实不懂,以为可以针对某国人的基因而制造武器,一股是低能而且自私的国内研究人员。低能而自私的研究人员,是指当时一小批(其实就是屈指可数几个人,因为那时关心这方面的人很少)研究者,自己能力不行,不能分析我国人群的基因,而又...
查看更多科学家是否应该自卫? 要求现代中国科学家都捍卫良知、维护社会公德而批评不良事物、不良人物,不太容易,也许要求太高,即使海外的华人科学家也基本都做不到。 但是,当欺骗涉及各人自己的领域、学科,是否应该自卫? 最近批评尹烨、谭蔚泓就都属于:不得已而为之的自卫。 中国的企业管理者、院士头衔的人,肆无忌惮对我自己所属于的科学专业学科(生物学、医学、脑科学)进行各种没有底线的欺骗言行。 如果我们每一个人在骗子亲临自己的专业、自己的家门都不自卫,那么撒谎、欺骗在社会上就可能越来越普遍。那样,我们就是乐于受欺。&nbs...
查看更多讨论诺奖,到底是好还是坏? 好人与好人之间,讨论诺奖颇有裨益; 坏人与坏人之间,讨论什么都有坏处; 好人与坏人之间,讨论诺奖好坏难辨。 (好人与坏人的定义,参照讨论诺奖的后果) 【与前面两篇文章并不矛盾:讨论自然科学诺贝尔奖的七大坏处讨论自然科学诺贝尔奖的七大好处 】
查看更多21年前批评脑白金,可同样批评尹烨的益生菌——不要把有限的收入投入到无限的无益的营养保健品中去 《南方周末》调查“核酸保健品”的营养价值问题,我认为可以是给中国一些企业和商业界人士过度炒作“营养品”的一剂苦口良药。 也许因为中国传统喜好补药的心理,这些年来中国保健品好象有越来越多的趋势。观察这些“保健品”的上市,发现它们有同样的问题。它们常常是一些厂家在没有什么资料的情况下,匆忙推出的“产品”,然后号称有许多作用。推出的人大概的原则是,用没有益处,也没有害处的产品,以广告和推销为主,把一个产品推向市场。中国一些药物审批管理机构也向企业...
查看更多诺贝尔奖得主的报复 几年前,有次去国外开会。 有位学科与我并非同样的诺贝尔奖得主过来:我们哪天谈谈。 自己的研究出现了超出本学科的影响?令人高兴。 会间休息,他找来了:你们《知识分子》写我在中国拿钱,我可没有什么违规...... 《知识分子》成为中文微信公众号中广为信赖的科技高教平台,很多人能够估计到。 而《知识分子》为“友邦人士”/诺奖得主所关注,也是好事。 我解释自己并不干涉编辑部工作,绝大多数文章都不是因为我想到而出现。编辑部有些能力很强的人。 他一脸... ...
查看更多讨论自然科学诺贝尔奖的七大好处 1)学习分为多个层次,其中人云亦云的背诵是最低层次,而讨论、评价是较高层次的一种学习方式,讨论诺奖工作及其科学家,是一种学习; 2)自然科学的诺奖无论是否发奖准确、获奖人对了还是不对,一般颁奖涉及的领域和研究常常是值得了解和讨论的; 3)诺奖宣布的时间,一般也就一周,一般人如果一年有一周关注科学,并非浪费时间,而有助于大众对科学有热心; 4)在诺奖宣布或颁发前后,科学家进行科普,是科学与大众沟通的好时机,也是科学家为公众服务的好时机; 5)自然科学的发现,一般领先技术的应用...
查看更多讨论自然科学诺贝尔奖的七大坏处 1)对于本来就对自然好奇心较弱、对真理追求不强的人,讨论诺奖可能加剧功利心; 2)对于一辈子被训练与人竞争,特别是与自己旁边(同学)竞争的人,讨论诺奖可能加强不成熟的个性,更加“以邻为敌”,而不利于建设合作、交流的科学群体; 3)对于本来就喜欢造神的人,讨论诺奖容易助长对获奖科学家的顶礼膜拜,无论如何解释,他们仍然把获奖与一切关联起来; 4)对于有些自私自利的人,讨论诺奖有时被理解为个人不用考虑道德、不用考虑国家和社会,一心一意奔诺奖,导致科学成为狼性化的催化剂; 5)对于...
查看更多“群体免疫”的适用范围和决策风险 全民接种疫苗后,如果疫苗高效而全民被保护,这是疫苗免疫,因为是每个人或绝大多数都接种疫苗,这是个体免疫的效果,不是群体免疫。 群体免疫是指一部分人接种而获得免疫力之后,其他人不接种疫苗,但因为接种的人形成病毒传播途径的实际壁垒,而可以不用接种疫苗,通过群体效应避免感染,为群体免疫现象。 群体免疫不是完全无用,而是适用范围有限: 1)已经有了有效疫苗之后,不一定需要全民接种,而是根据病毒传播力,可以接种疫苗到需要的百分比人群就可以; 2)病毒的变异不是很多,最好是几十年不出...
查看更多决定奖励质量的根本:是为建立奖的声誉,还是为消耗奖的经费 近三十年来,中国各类科技项目(从获奖到经费等),很多失去信誉。这里还不是说有些评审有贿赂、有交易,而是说最普遍的问题:在评审前,各种招呼。因为普遍,所以形成一种新的逆向文化:没有得到招呼的评委,认为不打招呼的人不尊重自己。这是完全颠倒黑白的文化:打招呼是为了照顾某人,打招呼是认为评委不是以学术为标准而是可以被打招呼所影响。不打招呼的人,其中有些是够不着评委,有些才是真正尊重评委,认为该评委不会因为招呼而有不同,是对评委的尊重。招呼如此普遍,导致黑白混淆。一些年轻人更是认为有没有办法打招呼...
查看更多只有遗传学重要:在全部生命科学的课程里 了解广义的生命科学的人都知道,生命科学的绝大多数课程都可以通过背诵而显得学会了。 这不仅包括一些大家很容易猜到的课程,而且包括非常重要而很现代的《分子生物学》。 虽然背诵不一定真理解,但也需要一定的理解。 懂得生命科学全局老师心态的人(区别于学生和部分老师)都知道,在生命科学全部课程中(除外生命科学需要学习的非生命科学课程),观察学生智力和生物学理解力最重要的是《遗传学》。能够学好遗传学的学生不会是智力有障碍的。只要遗传学学的好,其他考试不好、或者学的不好,也问题不大,可以录...
查看更多答全丹中国学联:调转你们的枪口,查哥大是否特殊对待尹烨?哥大与华大是否有金钱/学位交换关系?你们自己是否反对伪科学和劣学位? 【7月25日,有个自称“丹麦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公众号在摘要中,就两点表示“有失公允,表达强烈的不同意见”。 从头读到尾,觉得其第一点有一些道理,我需要道歉并修改一句话。但第二点逻辑上是支持我的意见,而看不出怎么是“强烈的不同”。 为了搞清楚第二点,请联合会自己调查澄清尹烨的学习情况:他是否全时到校学习。还是哥本哈根大学给他特殊通道,你们全丹学联代表的其他学生享受不到的特殊通道? 因为第二点...
查看更多信、达、雅:说起来容易 做起来.... 【中文科普走出幼稚期,但还有各种现象交杂】二十年前我写过科普,主要是觉得科学太好玩了,不应该自己专有,大家可以一道乐。近十年来,华人科普文章越来越多、质量越来越高,我发现自己的水平从二十年前的超过中文科普平均水平而有意义,但近十年水涨船高后自己水平低于中文科普平均水平,所以基本退出科普工作。留下对科普概貌的一些了解。严复先生提出翻译应该做到“信达雅”。科学普及可能也是同样三点。百年前到1980年代,我国人民对科普的需求比较大,而科普工作者人数很少,他们懂得有限,所以有很多科普离“信”有很大的距离。例如著名...
查看更多防疫抗疫的实践是检验公共卫生教育体系的核心标准 纯数学可以是只有一个天才懂,全世界其他人要几十年、几百年试图跟上,才能证明某人早就有的猜想。其他科学可以是发表论文有很重的、主要的成分,以同行懂为主,有时需要一般人懂。但是,公共卫生教育、学科和学院的成就最合适的检验永远是在防疫抗疫的前线。公共卫生从来不是以办公室、会议室、论文为主战场,而是从最开始就是为传染病应运而生。今天,公共卫生也是因为突发传染病的流行而举世瞩目。建设公共卫生学院、建设公共卫生学科,绝不能忘记其最大目标是防疫、抗疫。虽然现代公共卫生涵盖传染病之外的疾病和人类健康问题,但这些问...
查看更多教育部高教司:有个小问题 北京市西城区西单大木仓胡同35号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唐博文先生: 惊悉,今天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宣布了18所高校为“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高校”。其中北京的四所医学院,三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协和医学院)都名列其中,只有首都医科大学(首医)例外。 众所周知,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是因为疫情而产生的。疫情是呼吸道的传染病。 全北京市民都知道,北京市的两大传染病院肩负首都防疫、抗疫的最大任务,它们都是首医的附属医院,是首医公共卫生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国家领导人视察首都抗疫的传染病院只...
查看更多他又说大实话了:自己有行动吗,还是只动嘴号召其他人? 近日,《中国科学报》刊登对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蒲慕明教授的专访。 这篇专访批评和评论了中国科学界的风气。 我几乎百分之百(可能更接近于98.52%)同意蒲慕明教授在这篇文章的观点,正如平时同意蒲慕明绝大多数公开发表的观点一样。 只要事不关蒲教授,我们的共识就很多。 不少了解蒲慕明教授的人都翘首以盼:蒲慕明教授言行一致,至少不经常反自己的公开言论而行之。 这篇专访有几点可圈可点: 1)“科学传播很重要,当有了真正的重大发现时,肯定...
查看更多在国际上,对中国声誉危害最大的是中国人:做坏事的中国人害做好事的中国人 一个小国,容易受大国欺负,只有自己努力不够;一个大国,无论外界如何变,只要自己好就不怕。 对于国际上的各种影响,包括诬陷,我们虽然要应对、要反击,(恐怕近二十年内,在个人层面反击最多的是我本人、在科学界反击最多的也是我),但最重要的是我们自己行得正坐得端:我们自己做好各方面,最后就不怕外界的歪曲和限制。但是,经常有一些我们中国人自己没有做好的事情,这种我们就逃不脱声誉的损害。有大事,有小事。科学界最近几天一件事情是科学刊物的问题。科学刊物希望有读者、希望有影响、希...
查看更多为什么海内外华人不做冒险的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非常有趣的一个方面,是存在冒险。 虽然这一点对科学界内部是清楚的,对科学界外部还特别有吸引力,但实际上敢于冒险、善于冒险的科学家并不多。 海内外华人,至少在我熟悉的生命科学,百年来,基本都不做冒险的科学研究工作。 研究工作,如果几年内可以做出结果,不算冒险。 研究工作,如果非常难,但是一旦做出来,发表的第一篇文章就会被大家公认,也不算冒险。 一种冒险是,要么是几年做不出,需要7/8年,超出一般研究经费资助期,才算。如斯坦福大学的Brian Kobil...
查看更多盖茨会不会脸红?任何人超越科学事实的发言都可以出错 【全世界已经依据至少5种技术平台发明344种针对新冠病毒的疫苗,其中31种得到大规模应用。但作用还有较大的改进空间。 最新一期《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主编推荐两款新型疫苗(一款来自中国、一款来自加拿大),并指出两种新疫苗目前的优缺点。 曾热闹过的恢复期血浆,用了上千人做试验,迄今没有清晰的结果,效果仍然不确定】 Bill Gates对于疫苗作出了很多贡献,疫情前对穷人常见传染病投入了经费,疫情中也做了好事。 但是,不久前,在新冠病毒的奥米克戎毒株流行后,他有...
查看更多评梁建章的抗疫策略:除了统计,不宜忽视分子生物学 曾依据统计分析对我国人口政策提出过很好讨论的梁建章先生,最近发表有关抗疫策略的长文(全文附后)。 梁建章认为有两种方法,“防感染策略”、“防死亡策略”。但没有非常清晰具体说何时实行第二种策略时间。从前后文以及目前情况猜测,梁建章似乎认为现在应该马上放弃“防感染策略”,开始“防死亡策略”。 没人认为任何国家会永远实行“防感染策略”,而应该是在等待条件具备、时间适当,寄希望于效果更好的疫苗、药物,或者与2003年的SARS一样神秘出现又神秘消失。 所以,只要还有新冠病毒...
查看更多好奇:新药发明的上海天才对防治新冠有多大贡献?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成立90年来一直是我国最好的药物研究所。 其所在地现在新冠流行,药物所有没有起到作用,起了多大的作用,自然引起人们的好奇。 从2013年至2019年,药物所的党委书记是耿美玉。 从2019年至今,药物所的学术所长是耿美玉。 如果大家相信药物所、如果大家相信绿谷集团、如果大家相信耿美玉本人,那么耿美玉就应该被称为中国一百多年现代新药发明的奇才。 因为她不仅发明了治疗老年痴呆症(阿兹海默)的新药,一举打破了全世界十几二十年的记录,...
查看更多以德报怨:方舟子应避免堕入助长歪曲毒瘤,回点子助其孩子升学 方舟子语文特别好,至少远超过我,但以此特长却故意歪曲我的意思,这是把语文能力用歪了,可惜。 我真心感谢他让一些对人类一切不满意的人知道我与他们完全不同。留下对人类前途有信心、为不断进步而建设(包括建设性批评)的人。 我也回敬方舟子,批评他真正的缺点。 最后为了他孩子,而告诉他如何想办法提高申请大学录取的可能性。 因为有些华人不懂国际学术规范,又被情绪所主导,这篇文章与其说是教育方舟子,可能更是让围观的群众学习正确的、国际学术标准的规范。 ...
查看更多科学传播:人云亦云?还是有判断、有评论、有批评? 1990年代,我开始做科普的时候,绝大多数中文科普的没有博士学位、部分英文阅读有困难,所以中文的科普普遍是间接转述,错误比较多。 另外,那时,由非科学家做科普,一般对于科学有神圣化的倾向,对于科学家也过分崇拜。 对于科学的职业,也过分强调刻苦,忽视趣味。 近十年,中文科普如雨后春笋,非常蓬勃。 很多专业人士进行科普,质量大大提高,提高到我基本不写,除非一时读文献太高兴了。我主要把自己的教科书写好,有人误认为是科普或科学史,因为教科书没有这种写法...
查看更多时代不同了:学术兴趣能否传承 在各种行业貌似热闹的环境中,不乏担心学术的后继问题。 培养学生的学术兴趣,关键在于帮助学生进入学术前沿、了解真正的科学研究。 一旦学生自己建立了兴趣,自然不用担心之后。 节假日的今天和明天,感兴趣学术研究的北大生命科学本科生开年会,讨论科学研究。 在一大批学生对于非学术方向趋之若鹜的时期,这些学生是我们中国科学的希望,未来的希望。 北大生物挑战班成立于2010年。其背景是教育部领导人决定加强支持全国优秀大学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和计算机的本科教育。&n...
查看更多(不完整)披露 1)近日 —:生物学双一流评估7项全A(北大9个全A学科),又要写10年规划了。想想拟突破的重大领域问题、主攻方向...YR:给学校还是给教育部? —:9/13 交初稿,然后专家评审、学校讨论通过、报教育部。 YR:神经生物学贡献一句话:神经生物学,在国际已获诺贝尔奖的领域,北大研究突破,推动人类对重要问题的理解。 2)多年前 —:饶老师,在中国,以重大疾病为导向、以兴趣为导向的研究,哪一个更重要? YR:在中国,很多人(不排除大多数单位和研究者)的导向与你...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