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子的口有多大:忘记过去等于背叛 【如果不考虑国家利益,如果认为自己参与并见证的过程可以不负责任,我和蒲慕明今天可以“和睦相处”。如果我为自己单位也分一杯羹,甚至可以“互相帮助”。事实上,在恰好二十年前的2004年11月,我和蒲慕明在同一杂志同声发表同类文章。二十年后,他走向了自己的反面。在脑计划,他开口多少钱,我记不清楚,但肯定不少。两位丝毫没有个人恩怨的科学家,从相同理念走到相反行为,为什么?我百思不得其解】重读蒲慕明2004年11月文章《大科学 小科学》(蒲慕明 自然中国增刊,18-23页,2004)有感。 1毫无个人恩怨&nb...
查看更多国家科研经费管理举例分析:科学评审必须鼓励批评 【空对空的讨论,容易但意义不大。对一个几百亿总经费旗下的具体项目举例讨论,可能有助于更清楚地总结经验教训。全世界所有正常的科学评审,都必定鼓励科学批评。从课题组内部每周周会,到各种层面的学术报告会、杂志审稿、研究经费评审,不是互相心理按摩的场景,而必定是以科学批评为主讨论。经得起批评的,才能前进。一个只瓜分经费、不允许科学批评的专家组,一定不是为国家、为科学服务的专家组。脑计划前一期专家组内压制科学批评,是其失败的原因之一。以下用对猴脑研究过分划拨经费的批评举例说明。适量经费投入猴研究,对中国目前...
查看更多小编观点:有错就改 你以为小编改错别字?做梦。小编我没错,但指出饶老师错了。 饶老师文章的标题冤枉了好人。 按读者建议,文章的标题改为: “领导和院士不该不劳而获、平白无故、顺手牵羊、主动笑纳独立年轻人的课题和功劳”。 而绝不是原来的: “领导和院士不该抢、占、分独立年轻人的课题和功劳”。
查看更多理不辩不明:小编某与蒲慕明拥泵某 饶老师在文章中,有理有据有节地批评了蒲慕明,而且开门见山说“因为他年资高、在国外时间长”、“在国外全职待了四、五十年,不可能不懂基本规则(不应该占年轻人的便宜)。而且他曾经常公开发表对年轻人的年度教训,俨然正人君子。这种人做的不对的时候,就特别应该被批评”。 饶老师评论道:“蒲的专长是电生理,非常好、也很好地应用于研究神经可塑性。但是,蒲慕明以前从来没有研究过猴,也没有研究过发育生物学。蒲慕明招聘国内其他单位的研究人员,成为神经所的课题组组长/研究员。那么后者就是与神经所其他PIs一样是独立的研究员,...
查看更多领导和院士不该抢、占、分独立年轻人的课题和功劳 自然科学的实验研究,一种一般模式是:一个研究员/教授/PI独立领导一个课题组/实验室。 担任各种行政领导、院士的,自己有自己的课题组/实验室,课题组有自己招的人、也可以与其他课题组合作。 但是,不能以势压人、不能强抢或强占其他课题组的研究或功劳。 怎么鉴定上级以势压人夺取文章? 1) 没有担任领导、不是院士之前,自己只是自己实验室/课题组论文的通讯作者。担任领导、当选院士后,成为共同通讯作者/共同作者,而另外的共同通讯作者/通讯作者不是领导、不是院士、一般是...
查看更多华人川粉问题:怪老师v怪学生? 国内支持特朗普,一般是不懂。特别是一批因为不满国内,而认为国外--特别是美国--只可能好不可能坏、不可能多数美国人有问题。 但是,在国外,特别是美国,也有一批华人狂热支持特朗普,就比较奇怪。 迄今为止,大部分、绝大部分,华人出国的途径是留学。 而西方高等院校的绝大部分老师(和大部分学生),都是被某些人攻击为“白左”的人。 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白左,普遍认同:个人自由、道德改善、人类共享、人类发展。 与之相反的白右,普遍认同:个人自由、道德固化、白人至上、个人发展。&n...
查看更多做学生的日子里|39年前的阅读单和考试答卷 老师来了,容易引起学生回顾以前的日子。 最近来访的老师Roger Nicoll,既是核心《神经科学原理》的授课老师之一,也主讲《细胞神经生物学》。 1985年秋,他讲课的内容就有“长期性增强作用(LTP)”(11月11日)(这之前11月4日的一堂是相关的“海马整合”)。那时该领域方兴未艾,研究的人不多,Roger实验室就还没有发表过LTP方面的文章。所以,等于是学生与老师一道在学习,而老师不久就要成为这个领域的领先者。可能这种学习是最好的方式。 可以找到当年他讲课发的文献...
查看更多有些文章:数量很多,发现很少 【热闹文章多,为什么与重要发现成反比?】 以前的基因组测序、现在的单细胞测序,发明方法很重要,但大量批发性文章,一般只起到服务作用,不能算有多大的科学贡献、不能算research意义的研究,可以算积累服务性资料的工作。 这种工作与研究有不同。 在有些方面,明显贡献很小,如果有的话。 例如,癌症里面,很重要的一种是乳腺癌。 依靠传统的、需要动脑筋的人类遗传学,1980至1990年代的工作发现了第一个乳腺癌的罹患基因(BRCA1),也通过传统遗传学发现了第二个BRCA2...
查看更多不能被赚坑了钱还帮人数钱:科学家与商人之间,我们支持谁? 最近,谁和谁,打起来了。 一方是专门以算论文引用率而盈利的公司(发布SCi杂志引用指数),一方是科学家主持的学术刊物eLife。 算论文引用、并以此为生,是几十年前一位个人开启的。到九十年代听说它的人逐渐多起来,觉得好玩。 万万没有想到,它居然成为很多国家评判科学工作的依据。它因此不断膨胀,一群自己毫无科学见识、因为没有发表过重要结果而在科学界失业、或者本来就不是科学界的人,居然扳指头做幼儿园算术就可以影响世界科学界,在某些地方影响还很大,这是科学的悲哀?还...
查看更多“职道制”优于“非升即走”和“预聘制”,是希望而非威胁 “非升即走”核心在于“走”;“职道制”在“通往终身职”。 前者是威胁,后者是希望。 Tenure Track:入职就有自己的轨道,在轨道上一定时间后,有终身职位在等着。 每一个受聘用者,都有自己的轨道、道路(track),自己努力迈向终身教职。一个人做得好(没有其他人挡道、没有其他人竞争),终身职位就可以获得。 非“职道制”的职位,可以有多个人,做得好可以全部都不能有终身教职,也可以多个人竞争,以后只有一个人可以获得终身教职。 这样也更接近...
查看更多正版/盗版“非升即走”的检验方法 在评论“非升即走”时,需要区分正版和盗版。 正版是:一人一条道;盗版是:多人一条道。 正版是招聘年轻助理教授避免近亲繁殖;一个年轻人被单位尽可能支持(给予单位可以给予的合适资源,包括职务、空间、经费、研究生等);任其自主支配资源;独立确定和从事研究,与原有教授/院系领导无关;5-8年后晋升与否只与其自身的发展,与同期招聘的其他人无关,只是比较国内外来确定水平而决定。 盗版是招聘经常故意近亲繁殖任人唯亲;多个年轻助理教授加起来只给予本来只给一个助理教授的资源;不由他们支配资源,而由他...
查看更多改革和推广:中国高教体制改革做对了什么? 【预聘制在北大清华的成功,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最重要的体制改革,值得全面的认真推广。如果按我国改革从局部尝试、成功后应该全国推广的基本规律,那么教育部门就有责任向全国推广有质量、负责任的、货真价实的预聘制。如果两校做错了,教育部门应该让两校退回去。既不肯定、也不否定两校探索了十几年、全面实施了十年的改革,会留下疑惑与不解】中国的高等教育和科学技术,从内容上绝大多数是近代引进的。而其管理模式,则既有引进也有自创。不能因为是引进还是自创,就断言其优劣,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预聘制(非升即走)是什么美国普遍实行...
查看更多二十八年来,饶毅老师笔下的协和医学院 1)1996年《二十一世纪》4月:世纪著名神经生物学家冯德培2)1996年《二十一世纪》12月:《中国生理学杂志》:一本前沿研究学报3)2001年《世纪中国》:几被遗忘的中国科学奠基人之一、中国生命科学之父: 林可胜4)2002年《二十一世纪》2月号:中国科学:显著的发展和严峻的挑战5)2013年9月16日《科学网》:80年前的协和医学院与世界科学前沿6)2021年9月17日《饶议科学》:后八十年的协和不如前20年的协和7)2022年《知识分子》世纪八佳:百年中国生命科学重要研究8)2024年:...
查看更多按SCI指导,诺奖得主Hinton会不会被开除? 近二十年来,中国对于论文发表的学术刊物越来越重视,对于内容越来越不重视。由非专业人士主导的评价部分,看不懂,但又喜欢管,所以只看杂志名称。由其实孤陋寡闻和知识面狭窄人士主导的评价(这也是中国大部分的学术评价),其实也看不懂,而且没有时间(经常被找去各种评价),所以也只看杂志名称。由表面追求“公平”、“客观”的人士主导的评价,要求用定量方法,所以最后也是杂志名称(及其所谓SCI分数)。某院为了服务于各方面智力懒惰人士,发明了分区:1区杂志最好,4区最差...
查看更多“人工智能”给“生命科学”雪中送炭 这一代人工智能有可能改变人类生活,AI可替代举一反三的非探索型的工作,但不可能替代生命科学的探索型研究。 (非探索型,如服务型、工蜂型等工作,近年在生命科学越来越多耗费人力物力,分散应该用于有意义研究的资源,而且经常以次充好埋没科学研究理应有的智力成分,甚至不排除影响青年误入歧途的可能性。所以,如果人工智能越来越多地替代非探索型生命科学研究,是雪中送炭)
查看更多为什么中外科研课题如此不同? 【谁能说这不是一篇表扬稿】确定脑内神经连接、搞清楚脑内有哪些细胞,对于脑研究(神经科学)很有帮助。属于同一个问题的不同侧面。最近,《自然》发表了9篇有关果蝇脑内神经连接的文章。不久前,《细胞》和《科学》发表了两篇猴脑的单细胞测序结果。为什么国外用果蝇而国内用猴?是外国穷、中国富?还是国外的科学家愚蠢,只能鼠目寸光(或“蝇目寸光”),而国内的科学家胸怀远大、器宇轩昂?还是有其他可能性?为什么国外的文章都是科学家为主,而很不清楚有没有企业参与?而国内出产的两篇文章第一作者及第一作者单位都是企业?...
查看更多北大生命科学10年的成长 2014年,《自然指数》第一次出版《自然指数》,世界前五十没有中国的大学。北京大学的生命科学也在世界后列。 2014年11月,我接受《自然》采访,承认我们不够好,其他大学(指欧美日)经费远多于我们、生命科学的优秀历史也长于我们,但预计“一旦我们新聘的老师们成长起来,事情就会变化”。十年来的事实证明,我们可以大胆承认差距,也可以勇于进取。2011年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成立后,大大促进了多学科交叉、多院系分布的北大全校的生命科学。因此,北大生命科学有生命科学学院多年积累,也有交叉学院的定量生物学中心、BIOP...
查看更多哈佛大学最热门研究的学科是什么? 二十世纪中叶以来,哈佛大学在很多方面都非常强,在生物医学更是长期领先世界。 最近,英国《自然》杂志统计的数据显示,哈佛大学在神经科学(俗称“脑研究”,但大多数研究是神经系统,不一定是脑,更不都是人脑)研究方面,遥遥领先。 缘起 首先,神经科学占其《自然指数》比例高的世界十强国家以美国领先,没有中国:其次,哈佛大学神经科学的指数以哈佛大学遥遥领先全世界,而且神经科学占哈佛的19%。第三,去年世界在神经科学自然指数上升最快的五个机构只有一个是澳大利亚的,其余四个都是中国的(上海交通...
查看更多科学界对于二十世纪最重要生物学研究的反应 对于孟德尔的工作,科学界长期忽视,一种解释是他在科学界之外工作,另外一种解释是那是十九世纪。 而二十世纪最重要的生物学研究,当然是1944年Avery-MacLeod-McCarty发现DNA是遗传物质(如果DNA不是遗传物质,研究DNA结构的意义就不大,所以1953年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只能是二十世纪第二重要的生物学研究)。 那么,科学界是如何对待Avery等的发现?(1949年,McCarty应邀到Johns Hopkins大学医学院学术演讲,正好安排在 一位晕船研究...
查看更多在科学评价上,“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在人类社会,肯定不是按社会经济地位而“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在科学群体,一定是按认知程度、知识面而“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对一个问题认知程度不够,无论是因为天赋不够、智商不足,还是时间不够、经验不足(知识背景不足以理解文献、知识背景够而没有读够文献),还是参与实践不够、蜻蜓点水地肤浅,都不可能准确评价。 对一个问题没有知识准备,无论是什么年龄、地位、头衔、年资、背景,都不应该独立作出评价。 只能是自己有深刻认识、能够比较超出问题的更广的知识面,才能独立进行评判。&nbs...
查看更多基础研究:血的教训 今天,我国非常重视基础研究,而且定位:“高校是基础研究主力军,高校是原始创新的策源地”。真正认识到基础研究的重要性,切实长期支持基础研究,并非易事。缘起最近读陈冲的自传体书《猫鱼》,其中有关她的外公张昌绍先生。张昌绍先生的老师朱恒璧(1890-1987),在美国Case Western(美国第一个设立药理学教授的大学)进修后,成为我国第一位药理学家。张昌绍先生从上海医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朱恒璧先生的助教。3年后的1937年考上英庚款留学英国,留学英国伦敦大学学院,跟随John Gaddum(1900-1965)获博士学位。到美国...
查看更多核酸研究的先驱女科学家 在解析DNA结构的研究历程中,女性科学家起到了先驱的作用。世界上第一位拍摄DNA的X线衍射照片的是英国物理研究生Florence Bell (1913-2000)。世界上获得清晰并对于解析DNA结构最关键的X线衍射照片来自英国犹太科学家Rosalind Franklin (1920-1958)。Bell大学毕业于剑桥大学,在剑桥期间参加过JD Bernal课题组的X线衍射研究。之后她去X线结构分析之父、曼彻斯特大学的小布拉格(Lawrence Bragg)实验室。老布拉格以前的学生、Leeds大学的Willia...
查看更多一个简单的生物医学常识 经常出现违背常识的情况,这只是一个例子。 有关七重跨膜蛋白,专业也称“G 蛋白偶联受体”(GPCR),有一个简单的生物医学常识: 发现其配体、找到其配体的功能及其影响的疾病,在绝大多数时候和情况下,重要性远远高于解析其结构。 为什么说这是生物医学常识?因为所有的本科生理学、细胞生物学、神经生物学、药理学,都非常明确,读过本科考试40分以上(百分制)的都不可能不记得。 但是,如果没有读过,而只是看刊物热门话题,就不了解基础、看不见全局,不学习自己不懂的,而轻易以一时热风当成一切。&n...
查看更多“低”、“劣”是科学评价的大忌 科学:只能水平高的评价水平低的。 评价:公心和公信力高才合适评价。 水平低的,不行 私心重的,不行。 在科技方面,以A类(水平低而且狭隘)主导评价的体系,不仅效率低,而且可能大量浪费,浪费的不仅是经费而且是人心以及...;以B类(在有限领域水平高)为主导,经常超出自己懂的范围评价,结果必然效率有限,容易偏向某些局部;以C类(水平高、面宽、而且知道咨询不懂的方面避免无知决策)为主,效率最高。没有十全十美的万事通,任何时候、任何地域都没有。但是,混淆差别是庸才不约而同的奋斗,以...
查看更多实验室三十年 1994-2004 圣路易斯2004-2007 芝加哥2007-2024 北京e.g.眼的胚胎发育形态发生场 基因转录因子 神经导向分子 神经导向分子的信号转导 神经细胞极性形成 行为的分子和细胞机理 人类遗传分析 睡眠的分子机理 化学连接组 神经递质 生物化学分离纯化 GPCR配体发现
查看更多北大/首医开设《生物学概念与途径》 2008年在北大开始的《生物学概念与途径》,今年起也在首医开设。 2024年秋课程安排(首都医科大学)2024年秋讲座(首都医科大学)
查看更多青蒿作用发现的先后:余亚纲、顾国明和屠呦呦 青蒿素的发现,不难提出不到10位有突出贡献者。 如果一定要提出最突出的3人,会有不同组合,因为很容易有不同看法。 从已有史料中,我们基本接受:中医研究院首先是余亚纲和顾国明发现青蒿的抗疟作用,其后屠呦呦在他们基础上,确定其作用,并因为用乙醚得到更高疗效。屠呦呦的这一工作及其小组的钟裕容提取青蒿素,两项加起来使屠呦...
查看更多屠呦呦课题组钟裕蓉:纪念青蒿素发现 50周年 纪念青蒿素发现 50周年(1972年11月8日)(1972-2022)DISCOVERY OF ARTEMISININ青蒿素这一中国首先发现并成功提取的特效抗疟药为全球疟疾防治、佑护人类健康作出的重要贡献。它是屠呦呦团队的献给中国和世界的礼物。我于1965年毕业于四川大学,那是一个早已过百年的老大学,集聚了大学有名的老教授。在他们的教诲和严格要求下,五年来,从三十几门课程中,不仅学到广泛的基础知识,扎实的科学研究方法,得到许多实验基本功的训练,为以后参加各个不同领域的研究都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毕业分配...
查看更多喜欢哪次毕业典礼? 我尊重其他人的仪式感。 但我自己的仪式感特别弱:例如,从未参加过自己的毕业典礼。 1974年小学毕业,南昌北湖小学,5年级2班。那时,在南昌,没有听说过哪个学校有毕业典礼(不排除有,但小学生孤陋寡闻没有听过)。而且,我们那年的北湖小学有三个班,我们班指定升的中学(28中)不如其他班(19中),学生有意见,准备抗议,老师担心,班主任熊季智两边不讨好、急的。熊老师平时对学生很好,但那时可能谁都没有心情毕业典礼。飞飞家里按新住处安排去了师大附中,九逸请熊老师帮忙转十中,我母亲也在通过亲戚联系十中。在毕业那年(1...
查看更多饶毅对钱学森堂侄研究的介绍:三天后诺贝尔化学奖 美妙的生物荧光分子与好奇的生物化学家 做出应获诺贝尔奖工作的科学家,几十年默默无闻; 被广泛应用的分子,很少人知其发现者; 原始论文鲜为人知,后继论文倒很热门; 曾失明的人,发现了美丽的发光蛋白; 低调的父亲,出了高调的儿子。 这里简介一项生物化学研究,讲一个科学家的故事,还讨论一个问题:是否活着的科学家中还有因好奇而做科学研究? 本文和我2002年一篇文章相同,不是预测诺贝尔奖,而是介绍值得获奖的工作。我不介绍可能获奖、但其工...
查看更多科学评价|重读饶老师等有关屠呦呦的科学史文章 2011年8月22日 科学网 中文版:https://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37&do=blog&id=478156 《中药研究的历史丰碑》饶毅1 黎润红2 张大庆2 中国 北京 100871北京大学 1生命科学学院 2医学部 摘要 1970年代早期,多数中国科学家,在文化大革命中努力生存而无机会开展研究。两位年轻的研究者...
查看更多科学人才的评价是中国尚未解决的问题 今天的中国对人才的需求,特别是对科学人才的需求,有高度的共识。科学人才的评价对于聘请、支持、培养科学人才至关重要。而我国迄今没有解决这一问题,甚至可以说,在某些比较高的层面,我国对于科学人才的判断和评价不如以前某些时候。科学人才的评价关键在于两点:谁评价,怎么评价。如果科学庸才当道,当然评价体系有问题。如果由缺乏公德的主导评价,评价就更不能公平。水平和公德是科学评价的核心。增加经费固然重要,也能大规模扩大科学研究、一定程度提高科学研究水平,但只增加经费抵消不了评价下滑带来的问题。曾经历过“无德、无才、无能”同...
查看更多笔记(纸质版)是对自己的尊重 红军长征途中,恐怕很多人不认识字,路上艰辛危险,需要带上武器和粮食。 但他们坚持互相发完电报后不能丢了,电报的字条与食物和武器竞争箩筐的空间,要留待后面用于回顾历史、成为澄清历史的基础。 这是何等的群体自信:他们毫不犹豫认为自己在创造历史,他们也认为不识字的部分青年以后也会有更多人能够识字。 个人记笔记,是对自己的尊重。认为自己的想法值得以后回顾,认为自己做的至少可供自己以后参考或回顾。 个人笔记以纸质版的流水账最简单有效。所谓计算机笔记,大部分人难以长期稳定,因为计算机的多...
查看更多《经济学家》对中国的最新看法:科学的超级大国 2024年6月12日,英国《经济学家》发表文章:“红月亮升起了--中国成为了科学的超级大国”。配的封面为:“中国科学的崛起--欢迎还是担忧”。文章认为,从两个参数来看,世界的科学格局改变,美国、欧洲、日本的主导即将结束。它用的两个参数是:高引用论文占比和《自然指数》。高引用论文,自2003年以来,中国急剧增加,2018年超过欧洲,2022年超过美国。(具体:2003年美国是中国的二十倍,2013年美国是中国的十倍,2022年中国超过美国)。《自然指数》是英国《自然》杂志拼的一组它认为重要而有代表性的...
查看更多中国今天的生命科学可能相当于日本的1980年代 【不容易比较,如果乐观估计,中国今天的生命科学也许相当于日本的1980年代。这是乐观的估计,因为如果这样,那么...中国已经..】 我们国家的高等教育和科学技术都有长足的进步。有些方面也可以说是突飞猛进。但是,大多数方面,我们还落后于西方。在生命科学方面,我们不仅落后于美国,而且落后于日本。但是,不能因为我们今天没有做出日本1900年前后的三个生命科学方面工作达到诺奖程度(共同发现抗体、发现霍乱的致病菌、发现第一个激素肾上腺素),就断言我们中国今天不如日本的1900年。如果可以那样说,就...
查看更多教授体系:北大清华全面实行十年的制度,是否应该推广全国? 【预聘制在北大清华的成功,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最重要的体制改革,值得全面的认真推广。如果按我国改革从局部尝试、成功到全国推广的基本规律,那么教育部门就担负着向全国推广有质量预聘制的责任】中国的高等教育和科学技术,从内容上绝大多数是近代引进的。而其管理模式,则既有引进也有自创。不能因为是引进还是自创,就断言其优劣,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预聘制不仅在国际上久经考验,而且在北大清华已经全面实行十年,在西湖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和上海科技大学也全面实行,在一部分大学部分实行。但有些大学犹犹豫豫,有些考...
查看更多留学和引才:中国高等教育和科学技术是否还提倡“走出去 引进来”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留学和引才在中国备受重视。之后主要因为国内因素,开始明显歧视引才的情况/地方,甚至在使用上出现一批对引才在国内学生的重视和信任高于引才的情况。而近年国外和国内因素开始影响年轻人的留学。本文从三个方面说明继续“走出去和引进来”对中国相当长期的历史必要性。第一,中外交往是世界和平、中国和平发展的关键基础之一;第二,世界、亚洲和中国近代史都证明追求高等教育和科学技术的卓越对于经济发展的至关重要;第三,中国的高等教育和科学技术都还不到顶尖。支持这三个论点的事实基础包括...
查看更多间接影响不一定乏味 一般人都重视直接的影响,但有时间接的影响可以很广、很大。钱致榕教授、他的姐姐钱宁和他的长公子钱其斌,对我来说,都是间接影响,而且不小。但受他们间接影响的人如果不上万、也成千,而且有些人受到的影响肯定大于我。钱先生从台湾赴美留学,获耶鲁大学物理学博士,1969年任教霍普金斯大学物理和天文系。1970年代,他很快加入与大陆有联系,建立霍普金斯大学与南京大学的密切联系,后来参加香港科技大学的建校过程,并曾任理学院院长和副校长。本书以他回顾港科大的创建过程为主,穿插他的学业和背景。他的直接工作都影响了很多人。今天,香港科技大学是香港...
查看更多曾几何时 2017年特朗普登基日,饶老师微信发的图片(饶老师设计,无版权限制)以下是近日《纽约时报》对特朗普被判犯罪的图片特朗普首席策略官Steve Bannon: 被判有罪特朗普竞选委员会主席Paul Manafort: 被判有罪特朗普国家安全顾问Michael Flynn: 被判有罪特朗普顾问 Roger Stone: 被判有罪特朗普: 被判有罪
查看更多高级认知的基因分析两篇:视觉变换的基因分析和视觉轮廓整合效应的基因分析 饶毅实验室和方方实验室在探索人类的视觉认知行为的生物基础方面开展合作,在《神经科学杂志》发表文章北大脑科学 2018-09-25 08:51 北京这张图,你看到的是一个花瓶、还是两张人的侧脸? 仔细观察它一段时间,你会发现,有的时候看到的是白色花瓶,有的时候又是黑色的两张人脸,而且随着时间推移,似乎看到的图像会在花瓶和人脸之间来回自动切换,但是,在任一特定时刻,你只能看到花瓶或人脸中的一种。 这一变换不是图像的问题,而且也不是你眼睛的...
查看更多视错觉 视错觉谢鑫宇 余聪视觉信息是我们每天绝大部分信息的来源。人们常说“眼见为实”,经验告诉我们,眼睛看到的东西往往是真实的。可是我们感知到的事物真的就是它本来的样子吗?我们先来看看图1中的两幅图。第一幅图中你觉得A、B两个方格颜色是一样的吗?如果你用绘图软件把两个方格截取下来对比一下,会发现它们是完全一样的。在第二幅图中,是不是后面的小人比前面的看起来要大很多, 好像一个很恐怖的大人追着前面一个吓坏了的小人?可是如果把两个人剪下来,我们会发现他们也是一样大的。图1 两种错觉现象事实上,我们的视觉系统...
查看更多三毛|童话1 1950年左右,我父母在南昌市粮食局工作过几年,那也是他们相识的原因。后来他们分别读大学、毕业、分配、下放、回南昌工作,从二十岁左右的青年进入了中年,二十多年,我父亲因为既读了大学、也读了研究生,少浪费了十年。 他们在粮食局的同事,是交往朋友的一个主枝。 三毛是李叔叔和戴阿姨的第三个男孩,他有一个姐姐、两个哥哥(不出意外地叫大毛、二毛)。 父母回南昌后第一个住处在象山北路,在汤家园和下水道巷之间。1972年新建,称为“新洋房”,实际并不怎么样,1990年代就被拆了。我家在1977年搬到省政府大院以后还...
查看更多美国如何遏制造假使之没有规模化? 美国经济起飞的1860年至1920年,与其他国家(包括英国、德国、日本)一样经历过起飞期的造假、盗版、抄袭、忽悠等问题。 马克·吐温批评美国都是依据那时的客观事实:美国在政治、经济方面都出现过成规模的腐败。 美国也有不少科学造假的案例。 但是,美国没有经历过科学研究的规模性造假。从其科学嫩芽阶段的1910-1940年代,到红红火火走向世界前列的1950-1970年代,都没有大规模面临以上问题(不是没有出现任何问题,而是没有“规模性”)。 德国学术界的深刻和严谨,日本社会的...
查看更多建设体面的科学文化,需要多长时间? 是非与原则;优雅与卓越;责任与认真。不讲是非、没有原则的学者,即使是学术卓越,也不是好人。而有是非观,敢于为原则牺牲自己利益,才是真正的好学者。1930年代,德国科学家Otto Krayer在得知其获得的职位是由被开除的犹太科学家而空出来的时候,不仅拒绝就任,而且坚持需要公开信表明自己不能接受这种职位。因此非犹太人的他失去在德国大学任职的可能,也在所不惜。学术缺乏优雅和趣味,可能就与其他很多工作很小差别,只有卓越,也许不如去做其他工作。1958年Meselson-Stahl实验、林可胜1964年狗的脾脏灌流实...
查看更多我在美国念研究生怎么差点被开除? 【本文的要点其实不是个人,而是观点:研究生课程需要开到这样的程度,才是好课。迄今,中国在生命科学方面的研究生课程内容浅薄的过多】差点的意思是并没有正式提出要开除我,而是当时自己感到快要不行的边缘。中国留学生:替补队员参加主力队1985年出国的前几年,最耿耿于怀的是国内媒体经常刊登我国留学生在美国如何如何轻而易举,学业顶尖、研究杰出。因为那不是事实。对于绝大多数留学生来说,都碰倒这样那样的困难。天才如杨振宁,也曾因为实验不行而沮丧过,何况其他人。当然,对于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学校、以及学校不同的专业项目,感受不同...
查看更多外婆 温暖的大家庭对人生观有不可估量的影响。我有幸诞生在这样的大家庭,其温暖结构的形成主要是我的外婆。她对我们晚辈几十人皆有潜移默化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如果没有自己的职业,只做家庭妇女,判断其一生主要成就很可能极大程度上需要观察晚辈是否拥有正直、善良、诚实、团结的人格特质。我的外婆罗婉淑(1911-2006)抚育成人的7个孩子,正直、善良、诚实而团结,还都在上个世纪不同时期做过一段时间的教师。 1外婆的家世 外公家庭人多,能查到地方的家谱,大舅曾写过长篇的回忆流传家庭内部,因此家史丰富,主流说是“书香门第”未尝不可,但更准确的...
查看更多我国招聘国际科学人才的经验和教训:原因与后果 【条件大大提高了,数量大大增加了,为什么质量并不容易提高?】17年前,45岁的我和40岁的施一公回到北大、清华全职工作后我国出现一次引进科技和高等教育人才的热点。今天,我国对科技和高等教育的人才更加求贤若渴,条件也大大提高,那么回顾这17年的一个侧面,也并非一定毫无意义。预期与现实17年前,一般认为我国的发展到了可以大规模引进人才的时期。事实上,有很多科技和高等教育人才回国。当时最突出的是北大、清华分别引进了约十位海外一流大学的正教授、讲席教授,领导几个学院和新体制研究所/中心。他们一方面改革所在学...
查看更多清明何为 我们三兄弟第一次去父亲的故乡南城,是1985年。因为我要出国,父亲要求我们都去其家乡,虽然他自己小时候就离开了。 第二次是2014年。去了之后,才知道是父亲明确要求以后葬在南城。首要原因是离他母亲近,她在父亲13岁时就去世了。 父亲于2021年疫情期间去世,2022年三兄弟去南城,与当地亲戚一道安葬父亲。 我父亲的一家都离开南城了,剩下只有他舅舅的后代。他舅舅也去台湾了,留下舅妈和三个孩子。 我爷爷在1970年代后期联系上我父亲之后,父亲的舅舅也通过我父亲联系留在南城的妻儿。 他一个女...
查看更多两个更正 “饶议科学”文章更正一脸识别的基因是MCTP2,不是MECP2,微信文章的示意图错了,修改如下:“饶议科学”文章更正二饶毅实验室有7篇(不是6篇)人类认知的研究论文,正确的标题如下:1) Zhu ZJ, Wang YY, Cao ZJ, Chen BQ, Cai HQ, Wu YH and Rao Y (2016). Cue-independent memory impairment by reactivation-coupled interference in human declarative memory. ...
查看更多科学有深浅 中文有“文无第一”的说法,其实它在科学上不准确,在文科也不准确。例如,无论我写多少中文文章,永远不可能成为文学家、诗人,只是用中文写作作为表达观点的方法,而且还拙劣到经常词不达意、不知所云。而有些人的写作明显就是文学家、诗人,所以中文的高下是可以区分的。遗传测序和发育生物学vs基因测序和干细胞在科学上,当然有深浅的区分。遗传分析、发育生物学就属于比较深刻的科学,它们分别对应的基因测序和干细胞就比较浅,虽然可能很重要、很有前景。学会遗传分析,很容易做基因测序、基因组分析。因为主要概念都在遗传分析中,基因测序相关的分析大部分是统计学、大...
查看更多十七年研究|人类认知遗传学:找到第一个对于人脸识别所必需的基因 我于2007年回国,下定决心做与自己之前在美国不同、也尽可能与众不同的研究。 当时除了表面发几篇文章,大量时间精力用于探索和铺开了几条长线研究。 同时并举经典和现代遗传学,辅以人脑核磁共振成像,研究人类高级认知,始于2007年回国之前一次访问北京师范大学,此后布局,用了六千多个被试者,其中几个家系中有一个几十人的大家系(含18位脸盲者)。文章到2024年3月18日被Genetics杂志接受,3月28日线上发表。 人脸识别,是高级社会认知、也是高级视觉认...
查看更多开卷考试:不仅是专业教育,也是道德培养 【带回家,可以查所有资料,不能同学之间互相参考,不能抄袭】 1) Morgan 的1910年论文,是非常重要的工作。但在此要求挑错:那篇文章错在哪里?2)Brenner如何证明遗传密码不重叠?3)1961年,Nirenberg和Ochoa两个实验室在PNAS发表论文,其中Nirenberg的稍后出来,但获诺奖。Nirenberg的那篇文章设计平淡无奇,而Ochoa实验室那篇没有获奖的文章(Lengyel等)却超出一般生物学家的水平,有巧妙的统计方法。请解释后者是如何破解遗传密码的。Lengyel...
查看更多我国教育的当务之急: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 鼓励和鞭策导师为关键 迄今为止,我国生命科学的研究生教育,普遍非常接近本科生教育,而缺乏研究生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如果继续这样,而不大幅度提高研究生教育,我国研究跟风国外的状况难以改善。因为大量的科研主力研究生不知道什么是最好,而不能区分飘云与高峰,不懂得热风吹云很快就会消失,不懂得高峰可若隐若现但终将耸立。这里需要说一句大白话,以前不好意思说清楚的:一般来说,国内博士与国际一流学校的博士有很大差别,主要表现在学术理解的深度和广度。于此相关的,国内一大批科技和教育机构全面边缘化自然科学的国际博士、剩下起作用...
查看更多第15章 生物化学分离纯化 :(之上半)驱动蛋白 15 生物化学分离纯化生物化学既是本身有科学问题的学科,也含有可以推动其他学科的技术。生物化学分析生物体内的分子,尚未结束。生物化学分离纯化生物体系的分子,分析其化学特性和生物学功能,长期以来颠扑不破地对生命科学有重要贡献。在生物问题的分子水平理解完成之前,在未来很长时期,分析和纯化仍将对生物学研究很重要。本章着重纯化。生化提纯当然首先应用于生物化学本身的问题,如酶促反应、代谢、信号转导,但也应用于很多其他学科。生化纯化的关键是:有检测生物学活性的方...
查看更多哥哥的影响 哥哥七十大寿。我觉得不可思议。正如我自己心理年龄定格在16岁左右,我一直认为哥就是18左右的青少年。我哥随外婆等在武汉长大,我和弟弟在江西长大,我们在一起的时间很少。他从武汉到南昌时间稍长一点的那次,教我拉二胡、打拳,成了我心里定格他的年龄。特殊年代我哥出生于1954年。我母亲个子小,生头胎痛苦不堪,三天三夜才生下来。与其他孩子生下来就哭不一样,我哥出生的时候,无声无息,医护人员以为他已经去世了,放到太平间其他死婴堆里面。我父亲是学医的,不怕尸体。而且一般来说他很喜欢小孩,不肯放弃,自己再去看,发现好像还有呼吸,捡回来一条命。父亲一...
查看更多第14章 《生物学概念与途径》后门几章着重途径、方法14 分子生物学筛选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不断推出新的技术,有助于筛选参与重要生物学功能的基因,从而进一步揭示分子机理。可以是通过增加基因功能,来发现有某种功能的基因,也就是gain of function (GOF)的筛选,如根据基因表达时间、空间来发现,可以有多种“表达克隆”的方法。也可以通过降低基因的功能,来发现参与某种功能的基因,loss of function (LOF)的筛选。GOF有助于发现对于功能充分的基因,LOF发现对功能必要的基因。...
查看更多同一个药物,几年内不断发现“新”机制:等于还没发现 真理解一个药物之后,就不会不断更新,而是循序渐进,过很久才能“新”一次。同一个药物,每个月都发现“新”机制,就说明没有共识,最大的可能就是还不理解其机理,没有发现其机制。大家争先恐后发的,可以说是一堆昂贵的废纸,也可以说是探索,但肯定不能说是突破。如果相信一年出现十几个新机制,就违背基本科学常识。
查看更多分子生物学筛选 15.4钙信号 和15.5 重组激活基因的发现 15 分子生物学筛选15.1 按表达时间寻找基因15.2 按表达空间找基因15.3按功能特点寻找基因:蛙卵表达克隆 15.4 按功能特点寻找基因:钙信号检测科学研究可以是聚焦一个科学问题、自然现象;也可以是科学家偏好一种技术,利用技术寻找可以由技术帮助解决的问题。钱永健(Roger Tsien,1952-2016)以其化学和生物学背景,不断发明技术,用于生物学研究,带动技...
查看更多15.3按功能特点寻找基因:蛙卵表达克隆 15.3 按功能特点寻找基因:蛙卵表达克隆表达克隆,是典型的按照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可能具有的功能,而克隆基因。用于表达基因的细胞可以根据不同需要而定。用非洲爪蟾卵母细胞(以下简称卵母细胞),是其中一种(Mowry, 2020)。将其他生物来源的基因,体外转录为mRNA后,注射到爪蟾卵母细胞,可以观察到mRNA被翻译为蛋白质(Gurdon et al., 1971)。但要能够用于表达克隆,例如某些神经递质或者激素的受体,不仅mRNA能够在卵母细胞表达、而且产物蛋...
查看更多15.2 按表达空间找基因 15 分子生物学筛选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不断推出新的技术,有助于筛选参与重要生物学功能的基因,从而进一步揭示分子机理。可以是通过增加基因功能,来发现有某种功能的基因,也就是gain of function (GOF)的筛选,如根据基因表达时间、空间来发现,可以有多种“表达克隆”的方法。也可以通过降低基因的功能,来发现参与某种功能的基因,loss of function (LOF)的筛选。GOF有助于发现对于功能充分的基因,LOF发现对功能必要的基因。本章以一些重要的例子来说...
查看更多病危中的科学家 美国西雅图Fred Hutchinson癌症研究中心的Harold Weintraub(宛草伯,1945-1995)是英年早逝的著名分子生物学家。他最要好的朋友是两位分子生物学:Tom Maniatis(1943-)和Richard Axel(1946-).宛草伯本科毕业于哈佛大学,后在宾州大学获得哲学和医学双博士,在英国剑桥跟随Sydney Brenne和Francis Crick做博士后。宛草伯为反义RNA技术的发明人之一。而他发现MyoD基因确定肌肉发生,是发育机理的一个范例。一般认为,他如果不是49岁去世,肯定会获诺奖。...
查看更多在中国研究世界科学史 中国科学史学界,迄今大部分工作集中研究中国的科学史。2019年,我在英文国际期刊《内分泌和代谢趋势》 发表文章,纠正世界科学史上一个传播时间和范围比较广的误解。 国际(特别是美国)内分泌学界、生理学界、药理学界,一般认为第一个激素是胰泌素,认为发现肾上腺素的是美国药理学家John Abel。 现在一般人误认为美国科学家和教科书称肾上腺素为epinephrine,英国和日本称肾上腺素为adrenaline是语言问题。 2019年我发表的文章澄清:第一个激素是肾上腺素,第一个发现正确肾上腺素的是日...
查看更多十五年百万字三本书五篇文章:饶毅、黎润红、张大庆发表的青蒿素科学史 最初是预备为李虎军的博士论文。当时,在科学院路甬祥院长和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刘钝所长安排下,还在美国华盛顿大学任教期间的我兼任科学史所研究员、博士学位研究生导师。李虎军在《科学时报》和《南方周末》科学版工作过,也曾经过美国MIT参加过科学记者项目。当年我专门带虎军去刘钝家里安排研究工作。 后来实际成为北京大学医学部黎润红的硕士学位论文工作。我全职回国后,北大医学部人文学院院长张大庆是医学史专业,提出与我共同带研究生。我再次提出以青蒿素为研究课题,并安排如何进行一线、二线分...
查看更多要进步就要改革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学术机构要进步就要改革。高等教育机构和科研机构的改革,并非群众运动,而是有识之士有先见之明,突破成规,带领大家前进,即使开始并不是大家都同时理解同样的程度。简单道理,放之四海而皆准:大学或科研机构,如果只是维持现状,在全世界其他单位也都维持现状时可以不改革。如果需要相对进步,从平庸成为优秀、从优秀成为领先,就必须改革。如果其他单位改革,那么即使是维持原地位,也必须改革。。作者的母校旧金山加州大学,从平淡无奇的地方医学院成为全世界顶尖的医学院,其改革含优秀科学家集体幕后扳倒代表百分之九十平庸老师的校长的一环,...
查看更多两种老师、两种学生 美国遗传学家毕德尔(George Beadle,1903-1989)曾评论两位康纳尔大学的老师。一位给一年级学生讲遗传学导论,把已有的知识组织的非常井井有条,讲的清晰、有逻辑,深受学生欢迎。另一位总对学生讲自己对未知充满的兴趣。前者教的几百位学生,无一对科学研究感兴趣。作为1958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得主的毕德尔,自然偏好后一种老师。这两种老师其实都有价值,只是对不同学生的价值不一样。中国的教育系统,原来充斥的是第一种,现在已经开始提倡第二种,而这一衔接主要在大学和研究生阶段,其中有难以化解的矛盾。毕德尔的比较,可以扩充为:...
查看更多如何避免被学生蒙 实验科学研究的过程,经常有老师提研究课题、或者设计研究课题,但常常不参与实验本身。而学生是做实验的主体。在复杂的现代科研环境,可能出现各种状况,最糟糕的一种是老师兴冲冲推崇某想法,学生做不出来干脆瞎编、或者造假。而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学生出错或造假后,老师不能发现,而且被卷进去,如果再愚蠢一些,当知道有问题后不是承认,而是诡辩,就落入了为造假站台的可悲境地。老师如何避免自己被蒙?或者如何保证自己研究团队的质量?这样的问题,其实并非新鲜。而且早在一百年前,有些老师就很在意对学生严格要求。核酸是Miescher发现的。他做实验是在...
查看更多恢复高考的意义:大多数人只关注一半 1977年恢复高考,得到绝大多数人的拥护,同时一般人只注意改变了一些人的命运。不断大量回顾:上大学。 其实还有被普遍忽略的另一半,说明被批判、被闲置的大学老师对我国可以起非常大的作用。相比缺乏回顾:教大学。 因为这些大学老师的教育有效,才能教育一大批新人,才能推动和引领国家发展。 这些老师,并非神人,而是都各有所长的人。他们有些是留学过的老教授,很多是没有留过学的中青年教师。此前至少十几年被忽略,甚至被批判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臭知识分子”。 事实证明,批判大学老师...
查看更多“集邮式”研究是否泛滥成灾? 如果说,目前在生命科学,中国领先全世界的集邮活动,恐怕争议比较小。 科学研究,希望理解自然的规律,希望了解问题,解决问题。 但是,也有一部分研究,被形象地比喻为“集邮”,漫无目的,以某种技术/技巧收集资料,对资料不加分析,没有思考,不仅一次没有结论、也永远没有结论,没有进一步研究(除了重复或更多收集资料)、也不准备深入研究。 集邮不仅中国有,世界也有。 在某些学科、某些阶段,集邮在所难免。集邮并非伟大的研究,而是由“钱太多”的国家为世界做铺路石的贡献。但是,中国现在“钱太多”...
查看更多分清左右 与 国际环境 【国际环境,既复杂,也简单。历史的了解、全局的观察才能把握关键、区分他/我,有助于改善国际环境】 以下为与何祚庥先生、鄢烈山先生三人群的讨论(文字有补充和修改)。 您二位可能在中文语境一般被认为是左和右的代表。在世界语境,两位都是左,虽然程度不同。中文“左右”起源是西方,但历经复杂变化,目前有各种含混不清的定义。早期左右用于世界和中国的观念谱的时候,是清晰的。联系观念与生物学,我认为简而言之也许可以说:右是人的动物原始属性,左是人类希望自己成为逐渐远离原始动物属性的更高尚的人性。“左”并不...
查看更多头脑要清醒 中国人对美国的科学贡献是有的,但也是有限的。迄今为止,基本可以说,如果美国没有华人,美国的科学在顶尖方面的影响可能低于百分之一。在实验的劳力方面,近几十年可能占了百分之三十。但在最顶尖的美国高校和科研机构,劳力的比例可能也低于百分之十?这不是华人不行,而是西方国家没有消失的种族歧视不善于发挥华人的创造性,那些国家的白人和华人双向把旅外华人钉在创造有限的刻板模式。 杨振宁先生是极为罕见的例外之一,他的科学贡献不能用统计、排名来肤浅地比较、评价,而是对人类的杰出贡献。钱学森显然可以起很大作用,从无到有领导建设中国的航天工业。但...
查看更多“四个一主义”【每隔多久,可以只有一位研究生与老师合作实验科学的研究论文】科学研究,特别是生命科学研究,在今天,经常有合作,有时有广泛合作。独立研究但是,独自一人做实验,做关键实验,也是可能的,而且实际经常可能。所以,在全世界鼓励交流、肯定合作的同时,不能否认应该对于独立性很强的研究模式,也应该肯定。最近一个例子,提示“四个一主义”:一个学生、一个分子、一个机理、一个靶点 这不是骄傲,而是谦虚,因为还有“五个一主义”:一个学生、一个分子、一个机理、一个靶点、一个药物 合作研究合作,经常是很好的。合作,时常也是有副作用的。例如,导致有些...
查看更多七重跨膜受体| 新配体、新机理、新靶标 【饶毅实验室发现GPCR新配体、提出急性胰腺炎发病新机理、揭示治疗胆汁性急性胰腺炎的药物新靶标】2024年2月2日,自振滔和饶毅发表一篇论文,主要三点:首先,GPR39有新的配体:胆酸;其次,发现胆酸作用的新信号途径;第三,发现胆酸可以通过GPR39而引起急性胰腺炎。GPR39是七重跨膜的G蛋白偶联受体(GPCRs)之一。与所有GPCR一样,其七重跨膜区域每一个对于其发挥正常功能都是必需的、不能缺少任何一重跨膜,这一结论在全世界上哪个国家和地区都一样,在全人类、地球上全部生物都一样。GPCR是非常重要的细...
查看更多八十年前的今天 二十世纪最重要的生物学发现,无疑是1944年2月1日美国《实验生物学杂志》(JEM)发表的Avery、MacLeod、McCarty发表的“诱导肺炎球菌型转化的物质之化学本质的研究”。它提出核酸,特别是脱氧核酸(DNA)是肺炎球菌的转化因子,而其作用是可遗传,揭示DNA是遗传基因的物质基础。 二十世纪第二重要的生物学发现,是1953年的DNA双螺旋结构。之所以是第二,因为:如果不知道DNA是遗传物质,其结构是什么样子,就不是那么重要。先发现DNA分子的生物作用,后有结构解析并提出分子的作用机理。两者相辅相成,但在时间上...
查看更多40年前的研究生入学考试和复试 复试第一部分是以上问答,基本都是与神经递质相关,对这三个题目的回答,恐怕这四十年的变化并非很大。 第二部分是翻译一篇Science论文 论文好像也是有关神经递质,难怪一辈子的学术离不开神经递质。
查看更多2023教过的本科生、研究生 《生物学概念与途径》2023年春,限:生命科学本科生。本次选课北大83人、清华23人,共106人。 《生物学概念与途径》2023年秋,限:生命科学研究生、非生命科学本科生。本次选课北大研究生111人、北大本科生(含留学生)49人,清华研究生34人、清华本科生1人,共195人。 计划:每年春天继续对北大清华生命科学本科生,每隔一年北大清华生命科学研究生、非生命科学本科生、首都医科大学研究生和本科生。 2024年春天继续在北大开课,2024年秋天应该是在首都医科大学开课。另外(轻度)参与:...
查看更多2023|老牛拉车 埋头长线 2023年,饶毅实验室发表原始研究论文6篇。 它们属于4条线(lines of research): 论文1属于社会行为的分子机理。自从2008年周传等发表果蝇打架分子机理以来,饶毅实验室共发表6篇社会行为分子机理的论文。最新一篇是2023年刘琰这篇。这篇文章也是饶毅实验室第4篇有关神经递质五羟色胺的论文。 论文2和5属于生物化学,也可以属于化学连接组学。从技术上,这是2022年刘玉祥等两篇JBC分离纯化蛋白激酶后的第3和第4篇生物化学分离纯化的论文。从概念上,它们属于化学神经递质...
查看更多新进展|条件性化学连接组(cCCTomics) 回国十六年来饶毅实验室可归为化学连接组(CCT)总体框架下的论文达十篇:八篇研究神经递质及其受体在行为方面起功能的论文;2019年一篇明确提出化学连接组概念、建立第一套化学连接组方法的文章;2023年12月刚发表一篇方法学进一步改进、工具进一步完善的论文。2019年3月6日,饶毅实验室的邓博文等发表论文,提出化学连接组概念和化学连接组的研究途径。神经系统内、神经系统与靶器官之间,通过化学神经递质进行信息传递。饶实验室提出将个体所有神经递质、及其相关的受体、合成酶、降解酶、转运蛋白的集合作为整体,为...
查看更多国际同行专文评述饶毅实验室提出肌酸为神经递质 饶毅实验室卞希玲、祝婕敏、贾晓波、梁文君、余思涵等“从化学分析和生物化学到电生理的多学科途径提示肌酸为新的神经递质”一文在学术刊物eLife刊出三版(第一版于2023年8月23日,第三版于12月21日),此前于2022年12月23日在bioRxiv刊出预印本)。全文39页,引用参考文献267篇。在第二版刊出后的2023年10月16日,eLife发表了美国爱荷华大学Andrew Frank教授及其学生Bhagaban Mallik对该文的专门评论。以下为其全文的中文翻译:肌酸是否中枢神经系统的一种递质...
查看更多小作文|饶毅实验室研究进展从化学分析和生物化学到电生理的多学科途径提示肌酸为新的神经递质卞希玲、祝婕敏、贾晓波为共同第一作者,梁文君、余思涵、李志强、张文霞为共同作者,饶毅为通讯作者。神经化学生物学实验室北京大学 (北大IDG/麦戈文脑研究所、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生命科学学院、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化学生物学系、医学部药学院分子与细胞药理学系),北京脑科学研究所,首都医科大学/首都医学科学创新中心,昌平实验室,深圳湾实验室分子生理学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神经生物学研究单元摘要发现神经递质,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既重要、又困难。我们十二年来...
查看更多《表观遗传学》的辩论 编辑注:表观遗传虽然好像生命科学的都喜欢往上凑一凑,但不解其意的不在少数;按epigentics的定义,prion作为protein based genetic element也是其中一种的;epigenetics当然也可以是DNA based脑洞要开大一点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92867420301586 由Allis和Reinberg等四位表观遗传学专家主编的《表观遗...
查看更多不唯论文,在中国可行吗? 科学研究当然有论文,“不唯论文”的意思是不仅仅看论文数量、论文在哪里发表,而看论文研究的问题是否重要、研究内容是否有科学意义或应用价值。从二十多年前中国发英文论文都有困难,只要有十几篇垃圾论文因为是英文发表就可以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到今天国际主要刊物每一期都有中国来的论文,这是很大的进步。二十年前,我一个人坐下来,就可以把主要学术期刊上中国的论文全部数一遍,还能够当成那时中国科学史的一种研究内容。今天如果谁这样做,会被认为是精神病。这当然也是进步。但随之而来的是,对论文、特别是对发表论文的杂志,有普遍的疯狂的追求。今天...
查看更多贺武大百卅周年 我虽非武大校友,但对武大尊敬有加。 我最初佩服武大,是因为发现植物学家汤佩松在武大生物系工作的1936年在Nature和Science发表论文。那时中国在世界上发表论文就很少,在这些刊物就非常罕见(饶毅,2001)。 我也知道武大的生物学生不仅多而且强。改革开放后生物出国项目CUSBEA的武大校友比较多,而且第一届的第一名就是武大的王小凡。他和夫人董欣年还在1989年帮初到波士顿的我弟弟饶海。董欣年是华人植物分子生物学翘楚、美国科学院院士。她弟弟董欣中也是武大校友、饶海的同学,而与我同行(神经生物学),是全世...
查看更多第一个“分子病” 人们长期感兴趣疾病产生的原因,不仅仅是为了诊断和治疗,而且是科学研究的问题、也出于对自然的好奇。病原体感染、人体自身分子出现问题,可能是最常见的两类原因。意识到人类自身分子出现问题,不过一百多年的历史。而命名“分子病”,是1949年,美国化学家鲍林(Linus Pauling,1901-1994)。鲍林是科学天才。在化学上有重要创见(如化学键的杂化轨道),在生物物理上用X线衍射分析蛋白质结构而提出蛋白质的alpha 螺旋(1954年诺贝尔化学奖),也参与DNA结构解析但被年轻的Watson和Crick超越。他的化学教科书风靡全...
查看更多华人“科学家”为什么不容易科普?(外一篇) 绝大多数海内外科学界工作的华人,认为科学是工作、或者是成名成家的途径,所以内心不认为科学有趣、科学好玩。有了科学发现也不感到为科学而耳目一新,而是为自己出人头地感到兴奋。 所以,要这些人科普,非常困难。他们会说自己多么多么苦,苦尽甘来(成名成家),而不是发现的有趣、过程的好玩。 回国不久,有一次我说自己的研究好玩,当场被纠正:科学怎么可能好玩。 我的科普起源于给同学的父母讲他们的研究:您儿子的研究有趣啊,blablabla。 后来就有时写下来。第一篇发表的是瘦素...
查看更多垃圾进、垃圾出? 我国科学在一些方面确实是蒸蒸日上,特别是有些年轻人认认真真做研究。但是,在热火朝天的气氛中,也有鱼目混珠。在进步中,还出现了一个新现象:全国多个地方出现一些擅长发论文者,在一些读者多的刊物发表论文。这些论文对于这些人在中国的晋升和荣誉特别有效。而其中一部分是把无关紧要的内容发到耀眼的地方,还有一些根本就是造假。而主持晋升和荣誉评审的科学家很多没有水平或者没有时间看内含,只按发表的杂志给予肯定。这些恶劣的问题,逐渐影响我国在全球科学界的声誉。以前类似的人可以做类似的事,但英文不够、对国际出版物了解不够而无法用“出口转内销”的方法...
查看更多百年经典:癌细胞的Warburg效应 【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德国在生命科学有很多重要科学发现。但二十一世纪能够阅读德文的科学家在德国之外不多。我实验室的研究生杨蔚文试图用业余时间,逐步翻译一些。今天是杨蔚文翻译的1924年德国科学家Otto Warburg(1883-1970,诺奖1931)对癌症细胞代谢研究的经典论文。Warburg效应是他和同事1923、1924、1925年一系列研究。一般缺氧时细胞通过糖酵解、有氧时通过氧化磷酸化。而癌细胞却在有氧的情况下进行糖酵解。糖酵解提供的能量(ATP)很少,氧化磷酸化提供的能量高很多倍。癌细胞在有氧...
查看更多让科学… 让科学放光芒--在2023年香港浸会大学毕业典礼与名誉博士学位仪式的致辞 我代表今天获名誉博士学位的同仁,感谢香港浸会大学全体师生刚刚授予我们的荣誉。 1985年,我经香港去旧金山。彼时的香港与中国内地 很多方面都非常不同。过去38年来,世界变了,特别是中国内地经历了巨大的变化。那次我来香港之前路过深圳,它还是一个在修第一条大街的小镇。 2000年,我把1998年在北京创立的“分子和细胞神经生物学”Gordon研究会议搬到香港。其后二十年,每两年参加此国际会议也是我观察香港科学的窗口。 2001...
查看更多饶毅实验室新进展:ppGpp调控睡眠 四磷酸鸟苷(ppGpp)也被称为也被称为魔点核苷 (“magic spot” nucleotide)。长期被认为只存在于原核生物(细菌),其功能为参与细菌对饥饿的应激反应。近日,饶毅实验室发表其研究睡眠分子机理的第8篇论文。该实验室研究生戴熙慧敏和杨威等的研究结果揭示:ppGpp不仅存在于果蝇中,由果蝇内生的表达,并且参与抑制果蝇睡眠,特别是果蝇饥饿情况下的睡眠。他们还发现ppGpp很可能在果蝇类胰岛素能神经细胞中起调节睡眠的作用。ppGpp最初被发现在细菌氨基酸饥饿中发挥关键功能。之后在植物中也...
查看更多不要被老师所误导 选择学什么专业、投身行业,不能因为老师讲课好不好、老师是否鼓吹或否定所误导。 老师讲课是个人能力 老师讲课含他的兴趣 老师讲课是现有知识 老师的能力不代表专业的前景 老师的兴趣不等于学生的兴趣 现有的知识不代表未来的潜力 需要自己搞清楚自己的兴趣 需要自己摸索出自己的未来
查看更多研究有两种不同的推力:好奇驱动vs老板驱动 【有些人做科学研究是为了好奇,有些人是为了做老板。好奇心推动的科学研究寄希望于多动脑、辅以勤动手,为科学的发现而激动。老板制主张多用苦力、多用钱,驱使他人出汗和出钱,为剥削和浪费而享受】 奴隶制的研究老板有些还会公开抨击动脑的科研,以“想法贱”嗤之以鼻好在历史是科学实践的记录,不是奴隶主单方面口号的笔录。在科学史上,包括实验生物医学历史上,有因为动脑而做出划时代发现的例子。人类血型的发现不仅是基础研究的重要突破,揭示血型的本质是人对他人的免疫特异性,而且终于解决了输血的屏障有重大应用意义。这...
查看更多父亲 父亲离世两年多。对他最简单的概括,可能是:自强不息。 父亲出生于1930年正月,1945年开始步入社会,2005年完全退休。他一直在依靠自己,努力工作,退休后还给学生讲最新医学进展、并试图在疫情中给一些在抗疫一线的医生提供建议。坚持工作可能是那一代人比较不罕见的特征。 1 父亲的家世 父亲出生在江西省抚州地区南城县。 父亲一辈子不喜欢聊天、唠家常,而他的家人很少,所以后代对此了解不多,有些也是后来猜测、拼起来。 对于父亲的祖父,我们几乎没有听说什么。父亲...
查看更多面壁二十多年的“低产高效”科学家 现代科学界,追求产出量。很多人嘴上说的好听,其实不仅自己追产出、追热门,而且实际也这样要求其他人。高产的科学家,并非都是劣质科学家。达尔文、摩尔根等都是非常高产的科学家,而其科学质量也非常高。能够不追产出量的机构和个人都很少;而“低产高效”的科学家更为非常罕见。国际遗传学界,却是生命科学和医学科学界相对多一些的低产出、高效果的领域。第一位遗传学家孟德尔(Gregor Johann Mendel,1822-1884)就是典型的“低产高效”科学家。1854年至1866年围绕一个问题、一个实验,不断推进,直至宣读结果...
查看更多于无声处…【标题有三重意思:月亮的产生;年轻人的创造性;在海内外华人科学界普遍为外国人想法所指引而热衷献身于动手的情况下,出现众目睽睽的想法,即使尚待证明,也犹如“听惊雷”】 中国社会普遍搞错了一个基本事实,误认为中国人在科学上不擅长动手做实验、而擅长动脑提理论。 近现代的科学显示:以上谬论与事实相反。 这种错误想法有历史原因:现代科学进入中国的时候,中国经济差,建立实验条件跟不上当时科学发达国家。 这一谬论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历史上,中国只考文科作文,业余作诗也得到发扬光大,但缺乏实验科学传统。 以上原因...
查看更多摩尔根的第二位中国学生北大生物的发展,与许多前辈学者的贡献分不开。我们希望以小型研讨会的形式,纪念一些北大历史上有贡献的科学家。我们请同行、同事、学生、亲友、校友,纪念对北大生物有贡献的科学家,也借此机会了解相关领域的学术现状。去年,我们纪念了生理学家赵以炳先生。以后,我们希望学院相关学科的老师,包括退休老师,协助我们举行其他一些类似的研讨会。也许研讨会可以体现三点:科学、继承和亲近。今天,我们和中国遗传学会联合的研讨会纪念遗传学家李汝琪先生(1895 - 1991)。李先生在燕京大学和北京大学工作几十年,我们会听到今天的发言人讲述李汝琪先生对北大和中国...
查看更多摩尔根的学生,苏联和中国2.5 摩尔根的学生摩尔根不仅自己有开创性研究,也发现、支持和培养了有特色的学生。蝇室 有几个常规的学生、还有无固定座位常进常出的学生,摩尔根并不指定课题,人 人做自己的研究,自由交流,每年夏天实验室到马萨诸塞州的Woods Hole海边 度假做研究。在遗传学研究方面,他最重要的三位学生是Alfred Sturtevant (1891-1970)、 Calvin Bridges (1889-1938)、和Hermann Joseph Muller(1890-1967)。摩尔根在哥伦...
查看更多中国学生要不要留学?出国尚未过时、同学仍需努力 出现一种“奇谈怪论”,批评北大、清华大学毕业后很多留学国外,是为国外培养人才。 这种奇谈怪论,与1966-1975期间的各种奇谈怪论异曲同工。那时对大学生指责不能区分小麦和韭菜、不能做房子、不能种田。 1960年代的世界和中国,早就有多种分工,如果全体大学生都专长于区分小麦和韭菜、都参与做房子、种田,中国不是进步、而是退步。那时的指控实际是低能儿的感情宣泄。 今天的中国大学生,当然需要很多在中国的各行各业工作。但是中国大学生毕业后,也可以去国外留学、甚至可以在国外工作...
查看更多诺奖也会出乌龙?——为什么不会? 诺奖最大的乌龙可能是发给去世的人。 今天一个小乌龙。 提前几个小时漏了。 只要有“人”参与,不可能百分之百避免乌龙。 把诺奖、矮化诺奖,都不对。 诺奖,特别是其科学奖,是有一定标准、世界上迄今最为公认的奖项。 但不可能完美无缺,有乌龙,也有错误。 不同的人都可以有不同意见,意见是否合理自有听众判断。有水平、有品位的听众互相交流,没有品位的也可以互相交流。 各有其友,而已。 讨论诺奖有好处、有坏处,遇到好人肯定好玩。&nbs...
查看更多“科学探索奖”之初 2018年5月3日傍晚,我和妻子董建瑾在腾讯的37楼与马化腾便饭,提出后来称为“科学探索奖”的建议。马化腾不仅早已相信科学对中国的重要性,而且非常乐意为中国的科学发展出力,所以对此建议一拍即合。 2018年7月6日,我们《知识分子》编辑部在北京组织座谈,请韩启德、王志珍、徐冠华、郭传杰、谢晓亮、夏志宏、朱邦芬、李国杰、严俊、袁正宏、杨震、马化腾等一道探讨科学探索奖的意义和可行性。大家的共识是中国民间支持科学是中国科学发展过程中新的重要一步。 腾讯基金会及其专项团队组织了其内部讨论,也在国内做过专项调研,“...
查看更多饶毅实验室研究进展|同时监测和控制睡眠需求的分子指针及控制 2023年9月1日,饶毅实验室发表其第七篇睡眠分子机理的研究论文。饶毅实验室2017年、2019年、2021年发表四篇用果蝇研究睡眠机理的文章,2018年发表一篇用小鼠研究睡眠的文章。2022年发表一篇文章,在果蝇和老鼠都发现蛋白激酶LKB1促进睡眠。最近,他们发表研究文章,提出蛋白激酶SIK3上有一个氨基酸位点,其磷酸化修饰与睡眠需求密切相关:睡眠需求越大,T221位点磷酸化的SIK3就越多,所以T221的磷酸化是动物睡眠需求的分子监控。饶毅实验室进一步发现,如果221位点不能被磷酸...
查看更多新学期 新教材:《生物学概念与途径》2023年秋1999年圣诞-新年期间,我和来访圣路易斯的吴家睿讨论在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设立《分子和细胞生物学》研究生课程。2000年秋分子生物学,2001年春细胞生物学。每年为上海两三百研究生的必修课。我们设计课程,安排老师。邀请和参加的老师(不是每个人都每年参与)大约是:韩珉、贺熹、许田、王晓东、朱学良、卜国军、罗达、廖侃、冯根生、裴钢、林海帆、施扬、王小凡、李林、周嘉伟、付向东、管坤良、李容、李国民...等。2003年开始,拓展为BIO2000,内容和模式类似,但加上北大、清华的生命科学研究生。后面有几位...
查看更多谁说穷孩子不能做科学家?摩尔根实验室的研究生Calvin Bridges (1889-1938),对遗传学的奠基起了很大作用。Bridges两岁丧母、三岁丧父,由祖母抚养成人。大学期间因经济原因到摩尔根实验室做技术员,从洗牛奶瓶开始,也管制造果蝇食物。但他不满足于打工,改进了研究果蝇的基本技术(包括麻醉方法、灯光等),且加入了研究的行列,他用几万张卡片,记录自己的实验结果。从眼色开始,他发现了多种突变并确定了它们的染色体定位,成为摩尔根的研究生。1913年他发现染色体不分离现象(non-disjunction) (Bridges,1913,19...
查看更多家庭对个人的影响人人都受家庭影响,只是受什么影响各不相同。 有些是直接,更多是潜移默化的文化,还有父母根据自身认识做的一些判断。 有人误认为我的家境特别好,所以建议其他“一般人”读生物是要人“食肉糜”。 其实,有几个人是像我一样在农村开始上学读书的? 以下是以后拍摄的当年住的房间,基本一样: 以下是当时的厨房,几十年未变(当时下放的几家此前习惯吃食堂而没做过饭,最初的饭不仅有生的、烧焦的,还有同时出现两种情况的夹生饭): 以下是以前的滁山小学,2006年拍照时已经改为牛棚(养牛的棚,而不是关押知...
查看更多什么是最好的科学研究领域?欢迎2023级新生加入北京脑科学中心。 我们脑科学研究在所有科学研究具有独一无二的特点:我们潜在可以研究所有的科学,研究数学的神经生物学基础、物理学的神经生物学基础...,甚至各种文科和人文社科的神经科学基础...。而其他学科不可能研究我们的基础——或者非常困难。 我们的研究是唯一看上去“不会死”的科学,因为我们学科“死”的那一天是人脑不存在的那一天。所以即使它死亡,我们也不可能有人知道。所以这是唯一看起来的“永不死亡的科学”。所有其他科学都曾经或现在或将来会有辉煌的日子、甚至有很辉煌的日子,但是它们不仅会冷...
查看更多试试帮汪建说话最近有些对华大基因汪建的批评,不乏猛烈。这些批评者都应该批评以前捧汪建和捧华大的一大群人。现在的批评者里面很多就捧过他们,其实就应该批评自己。十几年来,我多次批评华大、杨焕明、王俊、尹烨。但除了开玩笑问汪建是哪里的老师、汪建应该难以翻译我读研究生的英文遗传学考题,我好像似乎几乎没有直接批评过汪建。认为华大起步问题非常大,也有很多其他问题,那么为什么不批评其罪魁祸首?有不止一人告知:华大有几个人,匿名和半匿名造谣生事、与一些心地不良写手对我进行明里暗里攻击,我怎么不反击罪魁祸首?原因很简单:早期我听过汪建诚恳地说自己是科技民工,而且明确表示不...
查看更多离故乡之际:40年前的今天我出生在南昌,其后在樟树6年,滁山大队小学半年或一年,山桥公社所在地刘公庙/大公大队小学两年或两年半年,10岁至21岁在南昌(北湖小学两年半、南昌十中四年、江西医学院五年),所以南昌是少年记忆最多的故乡。 待过的地方按时间长短排序:北京16迄今年、南昌11年、St Louis 10年、樟树6年、旧金山6年、波士顿3年、芝加哥3年、刘公庙2.5年、上海2年、滁山一年或半年...) 但几个网站都坚称我出生南城。其中百度我多次找李彦宏要求更正,才稳定准确信息。其他我不知道找谁,反正网络信息有很多不准确,也就放弃了。...
查看更多北大清华(和…)有什么对不起学生? 【因为研究生教学质量欠缺,我国在有些学科出现一批表面上能够发论文,实际上基础不厚实、面不够广、眼界不够高的研究人员,短期似乎见效快,长期不一定是好事。加强研究生的教学质量,使之能够与国家投入、人民期待和国际竞争的要求相适应,才有可能尽快摆脱普遍以跟风为乐的中国科学研究风貌】 题目太简单,实际是说研究生,而且是生命科学方面的研究生。其他学生的情况不一定,因为了解不够。本文以北大清华两校为例,并不是说其他单位做得更好,而是首先鞭策两校。 两校生命科学的研究生教育,虽然在全中国的前列,但实际上老...
查看更多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最近北大生物老师终于有共识,准备行动起来大力改进课程。年纪老到我的程度,寄希望于年轻老师,因为每一代有每一代的责任。我参与的教学全部都是自找的。早期在美国华盛顿大学,与Rafi Kopan和Ross Cagan发起组织的研究生课程(Molecools),曾经是生物医学研究生最热门的选修课。有些学生多年后成为教授联系我们还提起上过这门课。稍微看了看自己以前教学的材料。那时我不到40岁。例如2001年,在上海,这是我和吴家睿发起和主持BIO2000课程的第二年。每年在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给200-300研究生开,2003年开始加上...
查看更多中国研究生教育是世界几流?目前,中国生命科学的研究生教学是世界三流到二流。 而且,中国现在完全有师资、有条件进行一流研究生教学,但因为老师不够慷慨、眼光不够长远而没有费心费时。 我最有资格这样批评中国的研究生教育,因为: 1)我长期参与研究生教育。自从1994年以来,每个学期都参与研究生教育,开始是美国,然后是美国和中国,最后是中国; 2)我发起过多个中国的研究生课程。包括科学院、香港科技大学、北大清华。其中,我和吴家睿2000年发起的BIO2000曾经获得科学院特等奖。 我先后在美/中主持或参与的研究生...
查看更多开学典礼致辞|多学少玩 多思少烦同学们、老师们: 今天,我们隆重举行开学典礼,迎来四千两百多位来自祖国各地和世界上27个国家的博士生、硕士生、本专科生和留学生。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文亮书记、首医全体师生员工和医务人员,对大家加入首医大家庭表示热烈欢迎。也向辛勤培养你们的家长和老师表示由衷的感谢。 我今天送给大家八个字:多学少玩、多思少烦。 多学少玩的意思是:从书本中学习人类的知识和智慧;从实践中学习老师的本领和才能。万一要浪费时间,也只用于谈一个让两人都能成为自己更好版本的恋爱。 多思少烦的意思是:从深刻...
查看更多就中国留学生问题,饶毅答《南华早报》2023年8月11日,香港英文报刊《南华早报》(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SCMP)采访饶毅,当天饶毅提供英文回复及其中文翻译。8月26日刊出,引用了回复的部分文字。全部回复如下:It was the Soviets which tried to block educational and scientific exchanges during the cold war, whereas the West have pursued and actually actively pushed fo...
查看更多是不是:划时代的《自然》论文在科学上,发现了什么特别重要的,才可能划时代。 没有发现什么(所谓“阴性结果”),一般来说怎么可能成为划时代的科学研究呢?但是,如果著名杂志发表论文,论文本身只是说没有发现什么,这就潜在可能成为科学界评价成果的划时代事件。 “著名科学家某某某因为没有发现这个这个那个那个而为科学作出重大贡献”。 不仅听起来奇怪,而且在全世界机构很重视论文的时代,在全中国绝大多数机构只看杂志名称不管论文内容的时代,顶尖科学刊物《自然》发表阴性结果的论文,如果成为很多学术刊物的常规,就会给很多机构带来非常头疼的问题,阴...
查看更多研究生待遇:如何是好?1983至1985年,在上海读研究生,月收入是53元人民币。1985年秋,刚到旧金山开始念研究生,得知生物医学年收入已经从八千美元涨到一万。 那时,在美国留学两三年内购置几百到几千美元的二手车很容易,留学四、五年购买低端的新车(如日本、韩国产的)也不罕见。 生物医学的留学生,如果抱怨苦,恐怕是精神问题。 曾有中国的电影(谢霆锋、高圆圆主演“一生一世”)活灵活现地描绘生物医学研究生在美国纽约受苦,那是没有留过学的文科生和演职员张冠李戴或凭空捏造,而不是事实。 2007年,回国到北大任教,才知道生...
查看更多饶毅:遗传学家的生物化学远足|学术会议发言虽然我不是会议组织者,到这几天才知道会议议程,但看上去容易误认为是围着我开会:演讲者中,我认识梅林44年,知道Josh (Sanes)38年,那是他离开Zach Hall实验室不久,我到UCSF后第一个研究轮转就在Zach实验室......我们研究神经生物学的科学家,一般都认为我们研究最重要的问题,是问题导向。做实验比较差的如我,更是长期轻视技术。我选择用遗传学技术研究神经生物学,就是为了避免自己做实验,让动物自己交配,帮我做实验。而分子生物学也营救了我这种人,它特别经得起折磨,人家做三个小时,我和DNA相互折磨...
查看更多医疗反腐的困境和选项在科学界,反腐很容易:中国科学发展到现阶段,有很多不称职、只能在中国假扮科学家的人掌握了资源和决策大权。如果他们中有些出现腐败问题,就是彻查、并导致庸才加坏人个个下台,对中国科学的发展只会促进,不会有负面影响,因为科学界反腐只会清除蛀虫、节省资源,并鼓励后来的年轻人不走旁门左道,更不走歪路,而好好做科学,科学发展会越来越好。但是,在医疗界,问题复杂很多。最近很快出现不同意见,恐怕就是复杂的一种反映。有人提出,铲除医疗界的害群之马,鼓励千里驹。这种想法出发点非常好,但可能是不切实际的天真浪漫。在医疗界,如果不是院领导、不是大专家,能够主...
查看更多镇痛药简史痛觉不仅是人类与生俱有的生理、病理过程,也是可以上升到哲学层面讨论的问题。 如果能够有理想的镇痛药,可以随时随地抑制痛觉而没有其他副作用,可能人类的生活将有很大的变化。恐怕家家都会备有镇痛药,人人每天身上携带镇痛药。 但是,镇痛药的研究却非常不容易。虽然早就发现了鸦片的镇痛作用,但几千年来无法分开其镇痛作用与其成瘾作用。 寻找没有成瘾作用的镇痛药,是人类长期的愿望。 而镇痛药物的研究,又帮助科学理解痛觉的机理。 13.1 鸦片鸦片来自罂粟(Papav...
查看更多全新镇痛药的曙光【试想,如果吃药就可以一时消除一切或大部分痛疼,这个世界会多么神奇。2023年8月3日,《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论文,不仅让我们浮想联翩,而更应该饮水思源。以前镇痛非常有效但是作用于中枢的吗啡,有很强的成瘾性。新药根本完全不同于旧的中枢镇痛药。也不同于传统的外周镇痛药如阿斯匹林。阿司匹林是抑制外周部分痛觉信息等产生。新药依据人类遗传学和分子神经生物学,抑制外周痛觉传导通路。如果出现非常有效的、无成瘾性的外周镇痛药,很可能不是某些病人需要它,而是全世界每一个人平时都愿备用。新药在药效和副作用都还没有达到人们的希望,但提供了进一步改进的基础,为...
查看更多为什么中科院蒲慕明该被批评|近亲繁殖可能全国第一【在前任国内科学家自愿卸任引进国外的蒲慕明之后,蒲慕明担任领导却二十多年没招聘一位正教授,而很可能创造了自己领导的单位招聘自己和妻子的学生数量和比率两个全中国最高的记录。不仅如此,还出现蒲慕明没有读过大学的秘书成为所党委书记兼副所长,蒲慕明自己的第一位继任是博士后的奇迹。 “洋教授回国建土围子、做土皇帝”,显得吃相特别难看。 如此极端,有没有人脸红?有没有人负责?这恐怕检验中国科学院体系是否为国家负责的一个简单明了的例子。如果这样的极端问题都不能解决,还奢谈什么改革? 享受任人...
查看更多西湖大学做了多数高校和科技机构做的不够的:任人唯贤,不建土围子中文网络,谣言不断,而且有时谣言掩盖事实。 所谓施一公号称西湖大学五年超过北大清华,就是一例。 施一公明明是说西湖大学五年后教师招聘达到和超过北大清华。而谣言传播者故意删除前置,只说五年超过北大清华。 有些作者故意误导以吸引读者,有些作者目的就是把施一公描绘成疯子。 所谓五年超过北大清华,是指招聘教授的质量,显然很多知情人会认为西湖大学做到了。当然也会有不同意见的,但那些是正常的判断差别。 昨天,西湖大学宣布生物学家管坤良加盟西湖大学,就是最新...
查看更多40年前上海药物所老师回复饶毅的信1983年秋,我到上海第一医学院跟随张安中老师读研究生。 之前的1982年还在江西时和1983年后,都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的药理学家邹冈(1932-1999)老师有通信和其他交流。 看着40年前的信,感慨万千。1982年两封1983年两封那么,也许对邹老师的尊敬让我对药物所的要求太高了? 有没有可能是我真正在维护自己心中尊重的研究所? 2021年12月16日,曾找到其中三封,因此发过一篇文章:上海药物所的好老师 最近再找到一封,一并列于此。
查看更多这才是真笑话|生命的“左”“右”:关键在“RAO(饶?)”生物的分子有空间结构为镜像的异构体,是法国科学家巴斯德于1848年发现的。 1953年沃森和克里提出的DNA结构:是右手螺旋。 生物的氨基酸,以前认为全部是L型,而不是D型。现在认为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是L型。有D型的氨基酸,但不参与合成蛋白质。L型,粗略说成左,也未尝不可(虽然不准确)。 长期以来,不知道为什么生物中分子为什么只有特异构型。 最近研究发现RAO很可能起关键作用。此RAO非彼饶,既不是中文的姓、也不是印度常见姓。 而是化学分子:rib...
查看更多一则笑话1980年代,两位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的硕士研究生到美国读博士/做访问研究。其中一位在纽约。 他们当时很年轻,准备先事业后家庭,工作在前、生育在后。 但,女性突然怀孕。 他们很奇怪,我们所的药物,号称避孕有效率很高啊,怎么回事。 有位药物所出国的老师,不是研究避孕药的,但熟悉同事的情况,告诉学生:那个数字是浮夸的。 学生埋冤:老师,您怎么不早说? 老师:你们也没有问我啊。 【说明:起源于北平研究院药物研究所的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长期是我国最优秀的药物研究专门机构。 其中有...
查看更多40年前的研究生成绩记录卡(附大学本科和中学不全记录)1983年发:记录了研究生第一学年(1983年秋天、1984年春天)的考试、考核成绩记录。 高级生物化学(考试) 93 陈惠黎(生物化学教研室)生物统计(考试) 82 徐端正(药理教研室)神经生物学(考试) 96.5 曹小定 (神经...
查看更多教育部留学基金做错了吗?CSC是我国资助学生出国留学的基金会。 它成立之初,我和一些人认为没有必要,因为国外学校就愿意资助中国学生去留学。我们没有公开发表意见,但私下有议论。 后来发现,我们当初的意见是错误的:CSC的设立有先见之明,为我国争取了更多学生留学,更多加强了我国与世界的交流,更多回馈了我们国家的发展。 最近几年,美国带头,对CSC发难。甚至欧洲也出现无赖行为。最近几天,德国一个大学宣布禁止CSC资助的学生。任何正常的华人,当然批评德国大学这一行为。 但是,有华人居然发文章,居高临下教训中国人,说德国这所...
查看更多斯坦福校长辞职: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中美的差别斯坦福大学校长辞职,海内外有些华人认为奇怪:既然他个人没有学术不端,为什么他要下台? 其实,在美国的著名大学,一旦丑闻曝光,下台就是必然,因为需要保护单位的名声。很多人认为中国文化更重视集体,美国等西方国家文化更重视个人。 这种看法有一定道理,但也容易引起误解。 例如,如果一个单位的个人出现问题,中国、美国会偏向保护个人、还是保护单位? 就大学、科研机构、药厂(可能还有很多机构)来说,目前美国偏向保护机构,而中国偏向保护个人。 在中国,常常单位捍卫其领导/骨干,...
查看更多50 年前今天:小学成绩单这是保留的第一张成绩单,四年级第三学期。 出现第三学期是因为江西曾经春季开学,到这一年改回秋季开学,所以都加一个学期。 此前,在农村开始读书,具体年代没有记录,只能推测。 父亲1968年从上海回江西,1969年父母都下放农村,之后才有我上学的事情。老师说不用读一年级。(因为后来四年级有第三学期,所以不读一年级只省了半年)。清江县三桥公社滁山大队小学二年级第一学期,大公大队小学二年级第二学期到四年级第二学期。这两个小学的二年级都是与三年级共用教室和老师(老师一半时间给二年级讲课、一半时间给三年级讲课)...
查看更多谁知盘中餐:我们费心费力研究的真是“人类愚蠢的分子机理”吗?“人类为什么愚蠢”当然是重要的问题;“愚蠢的分子机理”是重要生物学问题。但是,我不认为从愚蠢的角度能够很好地进行研究的突破,而可能需要从聪明的角度进行研究。“愚蠢”很容易,“聪明”不容易,正如托尔斯泰名言的串改版:愚蠢各有不同,聪明只能样样到位。所以,我们目前并未集中精力研究“愚蠢和聪明的生物学机理”。那么,我们为什么长篇大论,为什么审稿人也拘泥同样问题?这就是“几个人”可以看得懂的问题。这是一个方向(不是愚蠢或聪明)经过十二年的努力研究后,第一篇文章。主要作者是贾晓波、祝婕敏、卞希玲等。这篇文...
查看更多药厂推伪劣/假药的下场我们中国有很多优点。 但是,不可否认,我们还有很多需要学习国外的方面。 我们的自信一定是建立在敢于承认缺点、敢于学习他国的基础上,要不然就是盲目自高自大而会栽跟斗。 知不足,并勇于改进,才是我们走向世界前列的保证。 2019年,耿美玉发明、绿谷药厂推销的GV-971在中国被批准,号称它能够治疗阿兹海默病。 2021年,美国药监局(FDA)批准美国百健(Biogen)的Aduhelm,号称它能够治疗阿兹海默病。 两个药,都有很大争议,但走向完全不同。 在美国,FDA...
查看更多虚心求教中科院上海药物所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 如果药物所大多数人认为971确实能够治疗阿兹海默病,那么对待如此重要的问题、面临如此重要的发现,应该很多人扑上去,研究其机理、改造药物以获得更好的同类药物。就是组织很多人攻关,也是值得的。药物所不是也感兴趣“有目标、有组织的科研”?这么好的目标(老年痴呆)、这么好的基础(已经发现一个“治疗”阿兹海默病的“药物”),岂能不作为攻关的核心?药物所拿几亿的研发项目不是已经拿到手软,设立一个以971为核心的项目看上去易如反掌? 只有在大多数人知道内情其实不相信的情况下,才会大家不理不睬、听之任之。&...
查看更多耿美玉的971是真药的可能性:小于她是中国爱因斯坦的可能性所谓耿美玉发明、绿谷药厂推广的GV-971,号称能够治疗阿兹海默病(老年痴呆)。 认为它是假药的就有知情人。 这类知情人包括生物医药产业人士、老年痴呆方面专家,还包括参与绿谷有关工作的人员。另外还有前几年曾一堆人奔绿谷去,很快有相当多的人离开,有被动离开的,有主动离开的。主动离开的是担心沾染了这一项目而被同行所鄙视。 GV-971是治疗阿兹海默病神药的可能性远小于耿美玉就是中国当代爱因斯坦的可能性,其支持理由有多个,包括、但不限于: 1)我们中国在近百年的现...
查看更多感谢上海法院:二审驳回耿美玉上诉2021年,上海浦东新区人民法院一审驳回耿美玉诉讼请求: 2023年,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二审驳回耿美玉上诉: “本判决为终审判决”。 另:裴钢起诉饶毅案,因为裴方提出和解而结束。 当时也在一审过程的耿美玉方同样提出和解,饶方不同意。一审耿美玉败诉。耿方不服一审判决而上诉后,现在再次败诉。
查看更多北大老师的博士学位来自什么大学?对于个体来说,学位与成就有相关性,但不一定非常密切。对于群体来说,在一定程度上,学位来源与教师组成的关系可以反映某些社会现象。当然,可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于现代研究型大学,博士学位比学士学位在反映教师程度的关系更大。这里用了2023年和2007年的北大生命科学学院的数据。2007年还在老体制,然后生科院作为第一个全面真正实行预聘制的学院,在学校和人事部支持下率先实行新体制,几年后全校推广。预聘制后,对于每一个新聘教师的审核远比之前严格。老体制与院系行政关系很大,学院的老师是否参与、参与多少取决于学院的行政。学校的学术委员...
查看更多坚持真理 不怕争议:老年痴呆症分子机理研究结硕果【人类寿命越来越长,现在90多岁的老人比以前增加很多,百岁也不再罕见。但老年人遇到的首要天敌是老年痴呆症。85岁以上的老人逾三分之一患阿兹海默症。老年痴呆症的研究,因为其影响的人数和对人类健康长寿的重要性而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但它几十年来充满戏剧性。一个理论提出后,有人生怕自己没有份,一拥而上抢功劳。正确的理论是这样,错误的理论也这样:赞扬是蜂拥,批评也是蜂拥,没有不热闹的时候。有合理的科学争议,也有为了竞争不择手段的投机分子、大忽悠、小骗子。对领域外的人,有时看上去简直是猴戏。在这样的纷争中,一小批科学...
查看更多医务工作者是世界上最好的职业--2023年首医毕业典礼 医务工作者是世界上最好的职业--2023年首医毕业典礼 本以为今天是以医生后代身份祝贺大家;今早才知道还以患者代表身份欢迎大家。 医务工作是世界上最好的职业,因为你们: 加入世界最古老职业,人类永远刚需职业; 需要有医学科学理性,兼善待他人的感性; 可专心解除患者痛苦,也可探寻生命奥秘; 年轻带来活力和勇气,年老提供宝贵经验; 和平时期助人们健康,战争时期救死扶伤; 每天想到为他人服务,一生为社会而高尚。&nb...
查看更多谁获得了博士学位?1) 2018年3月成立的北京脑科学中心,当年招收第一批研究生,今年有四位毕业,三位获得北京大学博士学位、一位获得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学位。 在北大获博士学位的三位分别获得过: 王超名(导师吴思)北京大学校长奖学金、国家奖学金、三好学生、优秀科研奖; 王妍(导师高家红)北京大学三好学生,北京大学光谷奖学金等奖励; 张亭亭(导师戈鹉平)国家奖学金、北京大学三好学生标兵、北京大学三好学生、北京大学实践公益奖。 国科大毕业的郭永程(导师崔翯)获得过中国科学院大学三好学生。 2...
查看更多大学是否选生物:适合普通家庭、智力一般的学生 作为生物学教师,特别是需要注意招生工作和学生毕业出路的老师,十几年来,我一直关注生物学学生的生源和就业情况。高考后,很多人希望知道学习什么专业意味着什么,而各种跨界的意见谬误很多。生物学适合于普通家庭、智力一般的学生选为本科学位,毕业之后可以有多种选择、而且适合一般家庭出身的智力中等的人。生物的职业前景跨度较大:做的好,可以有高尚的追求成为造福人类、取悦自己的伟大科学家;做的一般,可以成为生物技术产业的普通从业人员。1)科学智力特高,可以做纯数学家或理论物理的学生不宜学生物。生物很多需要实验,而生物...
查看更多科学研究是最好玩的职业之一 中国社会对作为职业的科学研究有很多误解。 其中之一是误认为科学研究特别辛苦。 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一批不懂科学的写手胡编乱造,把自己理解科学的困难投射到科学家身上。也因为一批在中国扮演科学家的科技边缘工作者给自己涂脂抹粉,因为是扮演科学家,所以涂脂抹粉的时候涂错了而不自知,为真科学家所笑话,但是,这些伪科学家的苦难扮相造成了中国社会对科学的误解。 科学研究的本质是“玩”,好听点叫“智力乐趣”。 科研需要动脑筋(对有些人来说)、认真努力、花一定时间,都不是辛苦,而是乐趣的一部分...
查看更多如何成为耗资最大、产出最少的国家? ^_^说丹麦^_^的一个问题:如何成为在基因方面耗资最大、有意义产出最少的国家? 因为相关科技经费分配权主要掌握在科学半桶水、利益熏心的庸才手上。 近几十年的基因研究,最重要的目标之一是寻找导致人类疾病的罹患基因突变(为了外行方便,通俗称为人类疾病基因),以便进行基因诊断、也是探索治疗的基础之一。 而人类基因测序,最大的目的就是找人类疾病基因突变。 但是,在丹麦,基因测序偏偏是不瞄准首要目标,而主要用于比赛谁用钱多。 从七十年代末至今,一大批人类疾病基因被科学...
查看更多学而时教之,不亦说乎 老师,特别是做研究的老师,一生都在探索和学习的过程中,参与教学,不仅是工作,也可以很有趣。教育是有倍增潜力的事业,有激动人心的前景。目前国内外大学和科研机构,研究对于教授非常重要,教学的动力不强。有鉴于此,我将当选由学生投票的北大第十三届“十佳教师”时候的感谢信,写成随想,希望激励更多的老师,特别是年青老师,积极参与教学。当选北大十佳,首先应该感谢学生。因为,与其说是投票给候选老师,不如说很大程度是投票给学生竞选班子。北大十佳先由各个学院学生自由选出各学院的最高得票者,然后由学生义务组织起来为各位候选老师竞选,最后由全校几...
查看更多学而时教之,不亦说乎 老师,特别是做研究的老师,一生都在探索和学习的过程中,参与教学,不仅是工作,也可以很有趣。教育是有倍增潜力的事业,有激动人心的前景。目前国内外大学和科研机构,研究对于教授非常重要,教学的动力不强。有鉴于此,我将当选由学生投票的北大第十三届“十佳教师”时候的感谢信,写成随想,希望激励更多的老师,特别是年青老师,积极参与教学。当选北大十佳,首先应该感谢学生。因为,与其说是投票给候选老师,不如说很大程度是投票给学生竞选班子。北大十佳先由各个学院学生自由选出各学院的最高得票者,然后由学生义务组织起来为各位候选老师竞选,最后由全校几...
查看更多为什么中国的文科比中国的理工科聪明? 曾几何时,药品监督管理局被长期诟病:积压很多“新药”报批件,永远睡在办公室里,没有得到审理。而药监局也长期抱怨:不要以为我们不知道,众所周知大部分报批件含很多造假材料。 僵持很久,似乎无解。 突然,一位文科被派来领导药监局。 三下五除二,雷厉风行,内外全体服帖:厉害。 其中一个措施:某年某月某日之前,不收回申请自己去修改的,如果以后发现造假,就怎么怎么惩罚。 绝大多数申请者赶紧收回报批件自己“修改”。当然大家都知道是删除造假信息,天知地知,人人知。 ...
查看更多为什么中国的文科比中国的理工科聪明? 曾几何时,药品监督管理局被长期诟病:积压很多“新药”报批件,永远睡在办公室里,没有得到审理。而药监局也长期抱怨:不要以为我们不知道,众所周知大部分报批件含很多造假材料。 僵持很久,似乎无解。 突然,一位文科被派来领导药监局。 三下五除二,雷厉风行,内外全体服帖:厉害。 其中一个措施:某年某月某日之前,不收回申请自己去修改的,如果以后发现造假,就怎么怎么惩罚。 绝大多数申请者赶紧收回报批件自己“修改”。当然大家都知道是删除造假信息,天知地知,人人知。 ...
查看更多智识领袖周光召 智识领袖周光召原创 饶毅 饶议科学2021-05-15 12:05(今天是对近四十年中国科学良性影响最大的光召先生的生日)学者是否好,不看外行的毁誉,而在业内的口碑; 伯乐是否好,不看选马的数量,而在他们的影响; 领导是否好,不看在位的权势,而在退后的声誉。 写批评文章容易。但是,颂扬做过领导的人,容易怕受误解而胆怯。本文是八年前写了几段停笔,到写的对象已多年不任领导职位的现在方完稿。 我非常佩服周光召先生:他是中国近三十年最杰出的科技界领袖。他是一位有多种...
查看更多智识领袖周光召 智识领袖周光召原创 饶毅 饶议科学2021-05-15 12:05(今天是对近四十年中国科学良性影响最大的光召先生的生日)学者是否好,不看外行的毁誉,而在业内的口碑; 伯乐是否好,不看选马的数量,而在他们的影响; 领导是否好,不看在位的权势,而在退后的声誉。 写批评文章容易。但是,颂扬做过领导的人,容易怕受误解而胆怯。本文是八年前写了几段停笔,到写的对象已多年不任领导职位的现在方完稿。 我非常佩服周光召先生:他是中国近三十年最杰出的科技界领袖。他是一位有多种...
查看更多荒冢一堆与花翎鸟羽 批评一些在中国扮演科学家的人,特别是他们的不良行为,从世界的角度、从历史的眼光来看,是批评科学研究边缘的小不点。既不是大卫战巨人,也不是唐吉柯德战风车,而是特定时间、地点对底线和边线的基本要求的扫地清洁工。一些自认为与某种机构有关联的人,需要知道机构彼时彼地是否在历史的反面。明知故问,自己应该负责任的事情,顾左右找非当事的其他人,是正常成年人都能看穿的拙劣表演。而有些不论事情本质只为“以小博大”起哄的人,需要知道你们认为的大人物,从来不是重要的科学家,而都必定成为荒冢一堆。在世界的科学史上,意义来自实质,而不取决于部落自己插...
查看更多荒冢一堆与花翎鸟羽 批评一些在中国扮演科学家的人,特别是他们的不良行为,从世界的角度、从历史的眼光来看,是批评科学研究边缘的小不点。既不是大卫战巨人,也不是唐吉柯德战风车,而是特定时间、地点对底线和边线的基本要求的扫地清洁工。一些自认为与某种机构有关联的人,需要知道机构彼时彼地是否在历史的反面。明知故问,自己应该负责任的事情,顾左右找非当事的其他人,是正常成年人都能看穿的拙劣表演。而有些不论事情本质只为“以小博大”起哄的人,需要知道你们认为的大人物,从来不是重要的科学家,而都必定成为荒冢一堆。在世界的科学史上,意义来自实质,而不取决于部落自己插...
查看更多认识自己的缺点 人人都有优点和缺陷,但不一定都能认识到自己的优缺点。不能意识到自己的缺点更是常态。认识自己缺陷深刻到可以推动人类知识,需要才能。英国科学家道尔顿具有这样的才能。 John Dalton(1766-1844)研究集中于化学和物理,特别以其对原子论的贡献著称。因他的名字是分子量的单位,今天学化学和生物的学生天天念叨他。道尔顿对人类认识色盲也有贡献。感觉是非常个体化的体验,不同人之间较难比较。比如,痛觉只有个人自我报告,无法客观测量,所以有些孩子逃课说是肚子疼,大人并不能测定。视觉也曾与痛觉一般模糊。你和我感觉到的颜色,怎么...
查看更多六千多英镑如何挽救数亿人命? 人类健康改善的关键因素,公认有:1)经济发展导致卫生条件改善;2)疫苗;3)抗生素。如果没有抗生素,70多年来,可能有几亿人都活不下来。第一个抗生素,是青霉素。它的发现,直接救了很多人的命,因为推动发现其他抗生素而间接救了更多人的命。青霉素发现的过程,曾遇缺乏研究经费问题。1929年,伦敦圣玛丽医院的弗莱明(Alexander Fleming,1881-1955)在《实验病理学杂志》发表论文,报道他偶然发现青霉菌分泌抑制细菌的物质。 1932年,英国化学家Harold Raistrick试图分离纯化青霉菌...
查看更多科学和学科建设的Vision 有个明显的对照:国内现在经常出现谈论学科的vision和学科建设的vision,而科学史上,并不多见科学家公开提倡某个vision而做成新的学科、或者新方向,虽然科学管理者喜欢提roadmap之类。仔细一看,国内不少地方号称的vision“要做xx学/xx组学”,其内容几乎都是众所周知的、已经热门的领域,恐怕不能说成vision:从学术机构来说,最多可以说这些领域需要有人。从历史的经验来看,在科学方向上真的vision,不一定是事先确定的方向。英国结构生物学家Max Perutz在1947年建立MRC“生物系统分子...
查看更多被贿赂 等于 被尊重、还是被侮辱? 在有些地方,例如莎士比亚说的丹麦,学术的荣誉,如果要真正有效鼓励学术、彰显脱离利益的志趣(甚至智趣),真正成为学术荣誉,还需要走一段路。
查看更多三人共享3万两千英镑的诺贝尔奖 1970年,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颁发给研究神经生物学的三位科学家,瑞典的Ulf von Euler,英国犹太生理学家Bernard Katz,美国犹太生物化学家Julius Axelrod。 von Euler是科学世家,其五世祖父为著名数学家欧拉,父亲为化学诺奖得主,外公发现两个化学元素,母亲是瑞典第一位女科学博士。他自己在神经生物学有三个主要发现(第一个神经肽P物质、去甲肾上腺素、前列腺素),获奖是因为确定神经递质是去甲肾上腺素(而非肾上腺素)。 Katz发现神经...
查看更多争论应该遵循事实和逻辑 而非帮派或意气 有时,研究生会说:“老师,你今天的建议与以前不一样”,或“你今天的意见与以前不同”。这种问题说明年轻的科学工作者还在成长过程中。科学的发展是依赖证据和逻辑,科学家都要按照新的证据而改变看法。讨论科学,不是做出承诺,更改科学想法,改变实验途径,是科学研究的常规,不能因为以前说过而不能变。有时,一般科普或科学新闻读者会说:“今天你们刊物与以前的判断不同”,或“今天你们的观点与以前不同”。评价科学,也一样需要尊重事实和逻辑。对于科学史,有时间的考验,只有秉公办事,应该比较可靠。而科学新闻,因为很快就要报道,只能...
查看更多北大学科发展小结:分散的“团结”模式 【近几十年北大历史性的重大决策之一是其核心学科引进一批世界一流大学的教授。这批教授的绝大部分(但非百分之百)实现了北大体制机制的改革,带动北大教师队伍跨越发展,提高了研究质量和教学水平。其中,生命科学学科,近十六年在发展的质量和数量都为北大最佳的学科。重要的是,它并非依赖从上到下的集中的权力,而是通过分散但团结并配合的群策群力,需要有多个部门优秀、负责、有能力落地的学者领导推进和长期坚持奋进】 “团结”二字,在中文反复出现,似乎显得俗气,实际非常重要。 团结的模式,至少有两种。 ...
查看更多婉拒:我不能主持国家脑计划 最近,中国科学院对蒲慕明神经所的不满,显然已公开。 有问:那么,你应该担任国家2030计划脑科学的牵头科学家,因为......。 我需要明确回答:我从来认为国家的科学计划应该由有学术水平、有领导能力、有为国家负责的公心的人来领导。 同时,我更认为,一个人不能因为批评而自己个人受益,哪怕是表面受益(“perceived to have benefited personally from voicing criticisms”)。 前者是我的工作原则,后者是我的为人原则。 ...
查看更多饶毅实验室研究人类智力障碍的分子机理 约1%左右的人有智力障碍问题,可以说智障是一种高发疾患。(读者如果看到世界上有很多不满意的事情,也应该有所体谅)。多种原因可以造成人的智障,包括科学研究发现了多个基因的突变可以导致智障,但其机理有待研究。以前人类遗传学研究发现转运蛋白SLC6A17的基因突变造成病人的智障碍。但SLC6A17的正常功能以及其突变为什么能够造成智障都不清楚。饶毅实验室通过结合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化学分析和少量的物理,研究了这两个问题。2023年,饶毅实验室发表论文,报道贾晓波、祝婕敏和卞希玲等制造了SLC6A17基因...
查看更多什么样的研究生是真正好的研究生 1961年8月,纽约大学研究生Peter Lengyel给自己导师写信,交流自从导师到欧洲旅行后自己的科研想法和实验进展。 他的导师是西班牙旅美生物化学家Severo Ochoa,1959年因为诺奖委员会误判而获奖(误认为Ochoa发现了RNA代谢重要的酶,与发现了DNA多聚酶的Arthur Kornberg共享1959年生理奖)。 Lengyel是匈牙利人,在布达佩斯念研究生期间参加反对苏联占领的运动,失败后于1957年初逃亡美国。他对Ochoa的研究很感兴趣,第二天就找Ochoa,被接受为研究生。 他做...
查看更多教育的矛盾:两种老师、两种学生 美国遗传学家毕德尔(George Beadle,1903-1989)曾评论两位康纳尔大学的老师。一位给一年级学生讲遗传学导论,把已有的知识组织的非常井井有条,讲的清晰、有逻辑,深受学生欢迎。另一位总对学生讲自己对未知充满的兴趣。前者教的几百位学生,无一对科学研究感兴趣。作为1958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得主的毕德尔,自然偏好后一种老师。这两种老师其实都有价值,只是对不同学生的价值不一样。中国的教育系统,原来充斥的是第一种,现在已经开始提倡第二种,而这一衔接主要在大学和研究生阶段,其中有难以化解的矛盾。两种老师对应两...
查看更多思政课的讨论 2023年5月8日下午1:30,参加首医本科生思政课的小班讨论。到了才知道,同学们这次是模拟“两会”,有5个同学分别一个提议。同学讲后,其他同学讨论。第一个提议是:限制过度包装,建设绿色生态。大意是:有些商品包装过分,例如有些食品,除了必要的包装,还有过多的不必要的包装,吸引顾客,使用过多塑料,抛弃后累积的后果危害生态。学生从爱护人类环境、改善国家生态出发,发现问题,提出通过立法解决的办法。三位发言的学生都表示支持,提供更多理由和可能做好的措施。后面,一位学生问:校长如何看?以下是回复(文字与现场不是一模一样,但应该很接近):1)...
查看更多科学进步的关键一步:批评过去、建设未来 常规的科学研究,在思考、设计实验的过程中,关键一步是广泛且深入了解研究现状,常见通过阅读已有科学文献,与自己感兴趣方向的科学家交流,自己静心思考,反复批评现有的结论,又反复反驳自己的批评。 通过依据事实和逻辑的批评和反批评,提炼出可能的问题,掂量自己的想法是否有一定的合理程度,自己是否有能力在客观允许的时间范围进解决问题,然后是否敢于下定决心,创造条件,排除艰难险阻,砥砺前行。 非常规的科学研究,碰巧有出乎意料的发现,或想法,回过头来看已有的科学是否已经知道、知道什么,还有什么需要改进...
查看更多批评与自我批评是中国进步的原因之一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国内反省和人民反思不断; 改革开放以来,几乎天天出现批评和自我批评。 批评有时过于激烈、有时可以说并非实事求是; 自我批评更加难得、有时可以说确实非常痛苦。 但是, 当我们有理性的批评和自我批评, 当我们因为合理批评而及时行动, 我们中国就出人意料大幅度进步。 历史证明:我们的大幅度进步发生在批评和自我批评络绎不绝的同时。 反观美国近年进步的减慢、在某些方面的倒退,不正是在他们不愿承认自己弱...
查看更多发了两篇science一作的还是不读博 这个年头好像不读个博士都不好意思见爹娘,虽然爹娘可能也不在乎;隔壁小王鬼模鬼样的都拿了,凭什么人模人样的不拿个玩玩然后世界上又多了一个不合格的博士,让西湖的化学王老师拍手称快或者是怒不可遏,看是不是他自己的学生至少50%的博士不合格七窍生烟7窍通了6窍 读博,听上去高大上的事,当年我们研究所的一个美国技术员对此可是嗤之以鼻的。 她两年里连发了两篇science的当之无愧的一作,(不是共同第一哈,当年共一的事是闻所未闻,不像现在司空见惯)在所里大家虽然恭喜她,但也没有什么轩然大波,居然没...
查看更多裸照还是艺术,怎么决定? 在生物学研究过程中,比较容易拍摄一般人也会觉得好看的照片。有些照片在理解的基础上会更加觉得美妙(如附图3)。 有些科学期刊,鼓励作者在文章发表时提供封面照片。获得刊登封面没有什么特别意义,只是编辑当时觉得好看,作者觉得好玩或者满足部分假扮艺术家的虚荣。 我在Wash U的同事(后来哈佛脑科学中心主任)Josh Sanes,其实验室可能发过二十几张封面图片,贴满了他办公室。 我在年轻时也试过几次。但运气特差:我认为好看的,编辑看不上;而2004年我的研究生Michael Ward投过去的,我...
查看更多怎么招聘爱因斯坦(兼议我国尚未绝迹的“王伦现象”) 有些文化,因为太根深蒂固,不进行比较,被同一种文化浸润太久的人们,常常难以知晓。今天,“国家进步的核心是人才”、“国家的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等已经成为广泛的共识。而国家给予前所未有的支持,大力引进和培养人才。但实际上,收效低于预期。绝大多数海外学者,忘记了王伦文化,错误地认为自己年资越高回国越容易,而事实是相反。所谓获得诺奖后的情况,实际不仅人数少,而且缺乏实际支持。在体制和文化美国改变之前,回国以年轻的为主,只有少数单位欢迎和支持年资高的回国。这种问题,不是个别单位,而是社会普遍的问题,包括...
查看更多什么是荣誉 最高的荣誉,来自本身,从他人获得的,是表彰,不是荣誉;最高的荣誉,没有利益, 含自身利益的,是荣耀,不是荣誉;最高的荣誉,无关外界, 彰显于外界的,是光辉,不是荣誉。 任何用利益交换而获得的“荣誉”称号,低于正当获取利益的体面程度,有些是不荣誉的、甚至是耻辱。 个人有荣誉感、社会有荣誉衔,最合理的起因是人类对高尚的追求,都有脱离利益的意思:如果荣誉与利益完全重叠,就没有荣誉存在的必要性。 人类从事科学研究最初的目的既不是...
查看更多克里克可能从未偷看过51号照片 分子生物学初期,沃森/克里克解析DNA结构的过程中,一般传说的版本是他们两人偷看过51号照片。 这张照片是Rosalind Franklin及其研究生Raymond Gosling于1952年5月拍摄。 Maurice Wilkins于1953年1月给沃森看过这张照片。 其后,沃森和克里克看过克里克导师Max Perutz拥有的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生物物理实验室1952年12月的报告,其中含Wilkins和Franklin的部分。 因此,一般人的印象是沃森和克里克通过报告看了5...
查看更多是偷、还是洞察,争议不休 1953年沃森/克里克提出双螺旋,有一问题迄今争论不休。两位年轻男性科学家,是否偷看了女性犹太英国科学家Rosalind Franklin的实验结果? 这一结果是一张照片,X线衍射的照片,著名的“51号照片”。Franklin和研究生Raymond Gosling于1952年5月拍摄到这张照片。1953年1月,富兰克林的同事(和竞争者)Maurice Wilkins曾经给沃森看过它。但是,要么沃森不够聪明,毕竟他不是物理学家而是生物学家。要么说,沃森一时记不住所有细节。所以,他后来复述给克里克的时候,不全。当...
查看更多第一个DNA模型:怪螺旋1938 瑞典卡罗琳斯卡医学院的的Einar Hammarsten (1889-1958)和 Torbjörn Caspersson ( 1910-1997)发现 DNA 不是短链、而是长链,分子量很大(50 万到 100 万),所含嘌呤环和嘧啶环的平面与链的长轴垂直(Signer, Caspersson, Hammarsten,1938)。 英国 Leeds 大学纺织物理实验室的 ...
查看更多DNA双螺旋七十周年:25岁的沃森和37岁的克里克 1953年4月25日,英国《自然》杂志发表Jim Watson和Francis Crick的文章,题目是:“脱氧核酸的一个结构”。 这篇文章长度为一页,虽然在两页上面。第一页的前面是前一篇文章占了几行,而Waston/Crick文章在第二页占的几行也只是致谢部分的一部分、两位作者的姓名和地址、引用的六篇文章。 这篇划时代的文章让全人类认识到分子生物学的到来。 (我的意思是,我的观点是1944年Avery、McCleod、McCarty的文章是最重要、而且标志着分子...
查看更多北大-清华 两校生命科学的CLS和PTN计划入学的研究生可以互选导师;两校生命科学的本科生也可以互选课程;不过,过去十几年的观察:北大学生选清华导师、选修清华课程的远多于清华选北大的。今天,是我实验室唯一清华学籍研究生答辩,先介绍一下......
查看更多冀以萤烛末光增辉日月——庆祝物理化学家谢有畅先生九十华诞2023年,欣逢我国著名物理化学家、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谢有畅先生九十华诞。上世纪80年代前后,谢有畅先生在实验中发现自发单层分散现象,总结出自发单层分散原理,随后展开研究,发表数十篇相关论文。1990年应邀在Advances in Catalysis杂志上发表单层分散总结性论文,单篇被引用800多次。该项基础研究成果获1986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在此基础上,谢有畅先生利用单层分散原理研发一氧化碳高效吸附剂,开发变压吸附分离一氧化碳技术,2006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同年,“变压吸...
查看更多擦肩而过 死亡和荣誉,有时很平衡,要“擦肩而过”就都“擦肩而过”。Vernon B Mountcastle(1918-2015)是美国南方绅士家庭出身,少年早慧,16岁上大学。大学毕业到Johns Hopkins大学医学院学医。毕业后不久二战开始,作为军医,他奔赴前线。他两度与死亡擦肩,第二次是Normandy登陆。虽然军医不用是第一排冲锋,但己方不可能有人保护军医、而敌方的子弹也不会回避军医。回到美国后,他找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的教授,要求参加研究,从此一发不可收拾。1955年至1957年,他对脑的研究,成为神经科学的里程碑。他发现了脑的功能柱...
查看更多喜欢科学的华人估计不到万分之一 重视科学的华人,应该不少。 有些人理解没有科学的中国,就不可能进入现代社会,遑论建设强国。 有些人知道学好了科学可以有“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就业前景。 还有些人能够接受科学对于个人也有意义。 但是,重视并不一定带来喜欢。 去除功利的、发自内心的喜欢科学,在海内外华人中如果超过万分之一,我会感到无比惊讶。 2023年4月15日 9:11-9:16 am (万分之一的估计是因为公开说,而私下交流的估计低于万分之一:
查看更多与王晓东争议“佛系” 最近,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王晓东在清华大学访谈中号称自己的实验室和研究“佛系”。 笔者有点不以为然。 是否“佛系”,不能仅仅是号称,需要有实践----逆世风日下而行的实践,才算佛系。 在科学界,世风日下就是追求论文发表的刊物名称、而不是追求研究的内在价值:意义和质量。 很久(大部分现在的大学生还没出生)以前,王晓东说过,他的导师Brown和Goldstein发表论文除了CNS,就是JBC(生物化学杂志)。 有一次,王晓东要发其他杂志,不去JBC,被老师批评了。 现...
查看更多黑暗中的闪光 俄国在自然科学方面,可能是物理学曾最为辉煌。 俄国的生物学,也曾有巴甫洛夫等的工作。 但俄国生物学受李森科主义的巨大打击,说是致命的也未尝不可,至少迄今尚未恢复。 李森科主义是伪科学,借助当时的权力机构,摧残了苏联已有的生物学和遗传学。把孟德尔和摩尔根的遗传学称为资产阶级的,实际最后受到讥笑和惩罚的是苏联。 在时间上,分子生物学在世界兴起的时间,正好是李森科主义的后期。世界的科学风起云涌,苏联的生物学堕落到深渊(或其最低点)。 从1940年代迄今,苏联-俄国生物学罕见值得世界重视的...
查看更多得错了诺贝尔奖怎么办? 诺贝尔奖委员会,从来都是很人性的,免不了犯错误。 有些错误很离谱,有些情有可原;有些完全毫无讨论意义,有些却余音缭绕。 例如,1959年的诺贝尔奖生理或医学奖两位得主是:美国犹太科学家Arthur Kornberg(1918-2007),西班牙裔的美国科学家Severo Ochoa(1905-1993)。 诺...
查看更多泪水与拥抱 每个人的感情范围和流露程度不同。杨振宁先生的长子在一个录像中说,如果一般人的感情范围是2到8,我父亲只有4到6。也许就是中文形容的“平静如水”?1991年至1994年,我在哈佛的博士后导师Douglas Melton(莫尔顿),属情绪表露很少的人。昨天,也就是2021年11月27日,《纽约时报》报道莫尔顿,引用他的最后一句话是:很多泪水和拥抱。比较出人意料。 训练有素的学者 1953年,莫尔顿出生于芝加哥北郊。 1975年,莫尔顿毕业于伊利诺大学香槟分校(UIUC)。 以上似乎看不出特别,但他...
查看更多华人担任美国大学系主任为什么这么少? 2005年,我致信美国《科学》杂志,触发一轮对华人在美国科学界天花板问题的讨论。 施一公、鲁白、王小凡等一道,在当时和之后几年带来些许变化。可能最大的变化是美国科学院后来设立少数民族和妇女提名组。而且虽然华人在全美一般不作为需要肯定作用的少数民族,但是在美国科学院提名却可以通过这一特别提名组。华人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的人数增加,与这一体制性改变不无关系。 但是,其他变化有些退回去了,有些从未改进。 17年后的今天,全美国的生命科学,非常少的华人担任系主任。Creighton大...
查看更多批判所谓核酸保健品 不要把有限的收入投入到无限的无益的营养保健品中去《南方周末》调查“核酸保健品”的营养价值问题,我认为可以是给中国一些企业和商业界人士过度炒作“营养品”的一剂苦口良药。也许因为中国传统喜好补药的心理,这些年来中国保健品好象有越来越多的趋势。观察这些“保健品”的上市,发现它们有同样的问题。它们常常是一些厂家在没有什么资料的情况下,匆忙推出的“产品”,然后号称有许多作用。推出的人大概的原则是,用没有益处,也没有害处的产品,以广告和推销为主,把一个产品推向市场。我曾经惊讶地听说过,中国一些药物审批管理机构也向企业提供过这样的”咨询“...
查看更多四十年前的文章 估计是1982年在南昌市图书馆读到文献11或30(M.E.Osband, 1981),引起兴趣后追踪文献,1982年写好文献阅读笔记,寄给上海第二医学院的朱炳法老师,他修改后,请沈鼎鸿看过。 之后发表在《上海免疫学杂志》1983年,第三卷第四期。估计是四月份。 之前没有写过科学相关的,这是第一篇。
查看更多走自己的路 人,需要了解环境,也更需要有定力,如果能够确信有正确的目标、选正确的路径,就应该既不怕压力、也不怕周边和环境的舆论,坚持走自己的路。个人是这样,单位和群体恐怕也是这样。2007年我回国主持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预期。高校理科院系应该提高研究质量,是最自然不过的要求。但是,对于什么是高质量,提高质量的路径和迈进的步伐,意见就不一样。我认为自然科学应该找到尽可能优秀的科学家,给他们提供条件,让他们发挥。这句话很容易说,可是做的时候,就不容易。首先,北京大学当时条件还有限。给生命科学学院的条件算很好(每年3千万的年度研究经...
查看更多要不要听爹的话 (中译版)有时陷入令人不羡慕的时刻,被迫做不很喜欢做的事。比如,我发现诺贝尔奖委员会(特别是化学奖委员会)经常犯错误,不该给的他们奖了、该给的没给。问题是,无论他们犯了什么错误,其他机构,特别是中国的机构,就跟着犯错误。我们北京大学也曾授予不值的得奖者以荣誉学位、或者请来讲学术报告。当我不得不介绍他们的时候,我试图将保留隐藏其中。我今天如释重负,可以真心欢迎我们的演讲者,Bruce Beutler博士。他获得的荣誉乃名至实归。在博士后期间, Bruce 于1985年发现肿瘤坏死因子 (TNF) 及其...
查看更多对“中国学生”常见的误解之一 中国社会和教育界对中国学生的常见误解之一是:中国学生很聪明善于动脑,但实验差不善动手。比较中国和外国不是很容易,而且人群中各种人都存在,不能一概而论所有中国人,比较是看整体有无倾向。中国社会流行很多对自己的误解,其中有些是为了给自己打气,有些是因为在不了解、无比较的情况下结论先行,有时特例也造成错误印象。认为中国学生“动脑行而动手差”是有社会影响的一个误解,比如导致有些老师过分强调实验技能、也误导有些能考试的中国学生以为自己特长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所以似乎有必要讨论这一误解。这一误解的起源是中国历史上读书人无需做实...
查看更多超男研究生今安在 一般来说,如今中国已经改变了对科学家的刻板印象,了解不同的科学家个人生活和品行也多彩多姿。但有时,还会看到中国文化圈中冒出这样的思维:蔑视公德,崇尚自私。比如,赞扬科学家只做自己专业内的事情,不管其他事情。甚至,看到错误不批评、不处理的一些人被认为是好人,而为公益直言被视为多管闲事。所以,对科学家的狭隘定义在中国仍有市场,文化中的糟粕尚未消失。中国科学界,积极扮演科学家的比较多,因为没有阅历或者信心,所以扮演起科学家来,并不是世界上真正科学家的样子。比如,中国科学家做公益的比较少,乃“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现代翻版,其实也可以是自...
查看更多愿天下病人都遇到好医生 【我长期不愿意做医生。年纪大了发现自己不过是典型的“身在福中不知福”。现在主张每家三代中应该有一人学医,照顾亲朋好友上上下下左左右右几十人。最近一例令人感叹:不仅分文不取,而且不用任何药物、任何仪器,口出“箴言”,“言到病除”】 小时候,对于医生的父亲需要值班觉得不是好职业。在偶尔父亲与母亲一道带我们兄弟一道参加活动时,留下特别深的印象。可能只有一次是父母一道带我们看过一次话剧,我当时心里闪过这一念头,留下永久记忆。一般是母亲带我们看电影,父亲夏天带我们去赣江玩水。 后来觉得学医需要太多记忆,不以为意...
查看更多广告:古今中外哪有人不受委屈 重组DNA技术,举世公认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生物学发明之一。它将分子生物学的科学革命,推广到生物技术革命。它极大地推动了基因克隆、扩增和表达,使分子生物学遍布生命科学,从基础生物学到农业、医药,也给考古学、人类学、司法破案提供了新技术。它奠定了现代生物技术产业,直接导致新型方法生产的胰岛素、生长激素、红细胞生成素、乙型肝炎疫苗等一系列生物制药产品的上市。它推动新的分子诊断、治疗方法的探讨和产生。多数人公认,美国旧金山加州大学(UCSF)的生物化学教授Herbert Boyer和斯坦福大学微生物学教授Stanley C...
查看更多曾在中国工作的世界级科学家 【此事发生后,周恩来总理批评了乐天宇。 乐天宇被撤职后,施平出任北京农业大学(今中国农业大学)党委书记、副校长,主持该校工作、纠正极左,为中国农大发展的功臣。施平去年11月1日满111周岁】 李景均先生: 其人, 其书, 及其精神遗产郭孙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妇产科研究所及仁济医院 Those who cannot remember the past are condemned to repeat it &n...
查看更多“人之初,首爱母”:饶毅实验室揭示从鼠到猴“亲母行为”的分子和细胞机理 【“人之初,性本善”是人类的良好愿望。“人之初,首爱母”是正常哺乳动物的真实行为。 哺乳动物的第一个社会行为是亲母行为(maternal affiliation、maternal attachment)。通过研究多种动物(特别是包括猴在内)的亲母行为,揭示分子和细胞机理、特别是在多种动物中显示保守的机理,有助于理解人类的行为。与其他社会行为、其他行为一样,亲母虽然是天经地义、却不是轻而易举,而是需要特定的分子、特定的神经细胞才能控制和实行。出于好奇心,饶毅实验室长...
查看更多超女研究生 她创造世界记录:一年内为三个诺贝尔奖打下关键基础,迄今无人打破;她研究生一年级做出以上重要工作;她家出产的女性物理奖、化学奖次数比全世界其他女性加起来还多一个;她一家5人去领过诺贝尔奖。写完了超男研究生,得写超女研究生。她就是居里夫人。这是我第五次写到居里夫人,一方面是她突出,一方面是关于她的资料,远多于其他女科学家的资料,所以容易写。居里夫人1897年到1898年念研究生一年级。开始做研究前,她生了长女爱琳,爱琳1935年获诺贝尔奖。居里夫人在一年不到的时间内,奠定了自己两次诺贝尔奖的基础,发现了钋和镭的原材料,提出了放射性的概念...
查看更多超男研究生 他创造了世界记录:一年内作为第一作者发4篇Cell论文,迄今无人打破。他研究生期间共发表12篇第一作者的实验论文,相当于一般好几个研究生。他的论文解决了一个重要问题,将研究推到新层次。5月15日,本周五下午两点,我请他来北大生科院作学术报告。这就是现在旧金山加州大学(UCSF)药理系主任Ron Vale。他当年的记录,大概是现代生命科学研究生的上限。我去美国念研究生的第一个学期,印象非常深刻:课上老师发了他的文章给大家读,不久UCSF请他做助理教授。到现在,我还记得他作学术报告时的用词和表情。当时我还以为美国很多这样的人,后来才意识...
查看更多2023年春《生物学概念与途径》(第16年度、第15次讲课〉生物学概念与途径 课件下载http://www.raolab.org/displaynews.php?id=337 全书PDF合集:http://raolab.org/upfile/file/20230221135131_922042_92548.pdf 封面 前言 目录 第一章 孤独的天才第一章a第一章b第一章c第一章d 第二章 遗传与染色体第二章a第二章b第二章c 第三章 遗传信息的载体:DNA第三章a第三章b第三章c第三...
查看更多热爱科学的华人神童 感人的家庭人到一定年龄,会知道多种人。碰巧,我在不同时期、不同原因了解同一家的三位成员。帮助中国的海外学者1980年,中国大陆很多新华书店突然出现一种新的杂志《科技导报》,由海外学者主持,在国内发行,内容清新而丰富。其中对国外的介绍,包括科技、教育、以及如何留学,可能对相当一些人有间接和直接的影响。从杂志中,可以感到一些海外华人教授,对国内很关心,为国内人多方提供帮助。彼时,闭关锁国多年后的中国大陆,虽然在“科学的春天”旗帜下,很多人的热情很高,而多数人摸不着路径。海外学者提供的各种视角和信息,对我们帮助很大。从《科技导报》...
查看更多“小偷”教授:盗已无道 有些教授,没有了脊梁;有些教授,没有了自信;有些教授,没有了道德;有些教授,没有了良心。曾几何时,教授很受尊重。不过现在,仅为职业之一。做教授的五花八门,各种都有。其中,也有做小偷的。碰到小偷型教授,其他教授如何反应?我有两位朋友,还在海外。其中一位正在回国过渡期中,却成为国内两个单位小偷教授的作案对象。他很生气,告诉另外一位朋友,我从而也得知。我省去姓名、地址和其他可以猜想当事人和单位的信息,作为对此种现象的一般性批评,写了一篇文章,请他们先过目。结果,两位朋友,不否认事实,但强烈反对我发表该文。理由主要是:如果公布,...
查看更多偷窃的生物学机理:(有些)小偷有药可治 人的行为,都有生物学基础。不过很多行为比较复杂,其生物学基础不容易研究。行为研究的科学文献,有时让人忍俊不禁。例如:2009年4月1日,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Grant等在《生物精神病学》杂志上报道,他们研究小偷的生物学。Grant等的原始论文虽然发表在,却不是愚人节的笑话。1838年以来就知道,有一种精神病(英文kleptomania,中文偷窃病),病人不可抑制地偷窃。前几年美国曾经有一位电影明星,被多次抓住在商店偷窃,大明星偷小东西,引起一阵哗然。患者反复不能控制偷窃个人不需要的物品、与金钱价值无关的物品...
查看更多皇家学会会长的遗传秘密:驳“穷孩子不要参与科学研究”论 出生于缺少书籍的家庭,他成了科学家;姐姐哥哥在15岁失学,他自己最终成为皇家学会会长;成绩不好考试不及格而吃过大学闭门羹,他却获得了诺贝尔奖;深入到基因水平的世界一流遗传学家,他却不能破解个体水平的自身遗传之谜。 “穷孩子学术不宜”论急剧变化中的中国社会,可能与一百多年前马克·吐温时代的美国相似,包括拜金主义。没有想到社会对物质的崇拜到了压抑青年人志向的程度。不久前收到一位学生的来信问:听说,做科学研究是富裕家庭后代的事情,不适合我们穷人出身的孩子,是吗?后来多了解了一些,才知道...
查看更多科学化解国际指责|谁解蜂惑:哈佛与南大的隔空交流 哈佛大学的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系(后改成分子和细胞生物学系),有些教授不仅科学杰出,而且参与国家事务,其中Paul Doty最近去世,另一位是分子生物学家Matthew Meselson(1930-)。Doty参与裁军和军备竞赛方面的工作,Meselson除了裁军,还对化学和生物武器有重要影响。 Meselson最重要的科学工作是他和Frank Stahl证明DNA复制的半保留模式。半保留模式是Watson和Crick提出,认为在DNA复制的时候,双链螺旋的DNA解开,每条单链分别作为...
查看更多不可低估猪脑 不能小看鸟脑 不必错估人脑 猪能有多高智商,恐受人冤枉;鸟能有多大能耐,也被人低估。骗人和唬人,是很高级的行为,绝大多数动物不会。这些行为需要动物不仅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而且能够判断其他动物的想法和意图,然后还要采取行动。知彼知己,是很高级的认知水平。人的心理学有较多研究,而动物的神经生物学,研究还不多。最近有些研究提示,猪和鸟可能懂得骗和唬,如果这样,那么也许它们脑袋有些部分是很厉害的。不可低估猪脑袋英国St Andrews大学的Byrne和Bristol大学的Held今年9月28日在《当代生物学》杂志介绍猪的认知能力。猪是社会性...
查看更多“中国式成熟”实乃自私:对待屠呦呦争议的态度说起 中国流行的“成熟”,我们暂且称为“中国式成熟”。目前很多中国人都懂的“成熟”,在世界其他地方、在中国其他时代,就不一定被认为是成熟,而是幼稚,有时是不负责任,根本是自私。“中国式成熟”是要自己避免卷入争议,为了避免争议,就无需正义、无需做事,也理所当然避免卷入其他人的争议。屠呦呦和青蒿素就是典型的例子。怎么会我一个国外待了二十多年的人来参与澄清屠呦呦的贡献?这件事,当然不是我有何特别的远见、有何超人的能力、有何特殊的条件,而是当有如此重大和有深远意义的发现是,应该有人努力搞清楚事实真相。需要的是...
查看更多有德有言的现代知识分子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可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中,有德有言的,恐怕不是太多,而是太少。而且,最近又少了一个:邹承鲁。 多做少说是比较容易得到认同的概念。但是,有时会误导成该说的时候不说。其实,在必要的情况下,说就是做。在对公众利益有影响的事物上,依德建言,就是行。碰到欺骗公众的人、事,如果知情人、懂行的,没有人出来批评,这时不说话,是不敢行动。这时如果躲在“少说多做”的漂亮招牌下,其实是不敢为。这种不敢为,不是有德的证据。只追求个人成功,不...
查看更多正义的科学家纳粹上台对德国科学打击很大:从1901年开始发诺贝尔奖到1932年,德国获科学奖33人、英国18、美国6,德国在多个学科绝对领先。 1933年纳粹上台的第一年,约两千六百位德国科学家背井离乡,其中有二十位以后将获诺奖。 离开德国和奥地利的科学家很多是犹太人。 但是,也有非犹太人因为反感纳粹而出走。 德国药理学家Otto Krayer不是犹太人。 德国Dusseldorf大学药理系主任Philipp Ellinger因为是犹太人被撤职,学校把职位给Krayer。 Krayer不仅不接受...
查看更多沙皇罗曼洛夫家族命运的分子生物学结论 罗曼洛夫王朝在俄国政治舞台上活跃三百多年后,于1917年被迫谢幕。1918年后,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一家的命运成为一谜,这个谜延续了大半个世纪,直到近年才基本解开。最后的定论还依赖于一门在俄国被阻止发展的的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这个谜的产生和解开,也给罗曼洛夫家族丰富多采的历史划了一个长长的标点。 罗曼洛夫王朝初起罗曼洛夫王朝始于1613年,第一位做沙皇的罗曼洛夫是米哈伊尔,他的皇位来的稀奇:不是传来的,不是抢来的,也不是偷来的。取决于各人观点,可以说是捡来的或请来的。他的姑婆是沙皇伊凡的...
查看更多为什么当年苏联科学家可以援救,而今天美国不能? 最近,物理学界流传一篇文章,“卡皮查援救朗道的勇敢行动”。 讲的是1938年,年轻的苏联物理学家朗道被捕后,著名物理学家卡皮查挺身而出,直接联系斯大林,营救朗道。他的信上说了两点:虽然朗道只有29岁,但他已经在物理学崭露头角;朗道容易得罪人。 斯大林真的放了朗道。 朗道后来在1941年的工作获得了1962年的诺贝尔物理奖。 很长时间,西方科学界也为苏联科学家呐喊助威。对于朗道事件,长期认为是苏联无理拘捕,甚至是“莫须有”的罪名。 苏联解体后,档案公...
查看更多化毒为药:砒霜治疗白血病(英汉对照)化毒为药:三氧化二砷对急性早幼粒白血病治疗作用的发现(英汉对照)饶毅,黎润红,张大庆 摘要 在三氧化二砷(arsenic trioxide,ATO)被视为“对急性早幼粒白血病(APL)病人最为有效的单体”(Sanz et al., 2009; Tallman and Altman, 2009)的情况下,令人惊讶的是:最重要的发现者鲜为人知、其原始论文迄今未被一篇英文研究论文所引用。该发现产生于文化大革命时期,当时大多数中国科学家和医生处于困难时期。始于乡村中医针对性含糊的复方,张亭栋与同事...
查看更多杰出科学家在上海医学院领先国际的科学研究 因为条件所限,我国高校曾长期以教学为主,而科研比较少。这一状况的普遍改变可能只是近十几年。 但是,以前出现过极少数在高校工作的科学家,曾经做出领先国际的研究工作。 从英国获得博士学位后、经美国回到战争期间的中国,任职上海医学院的药理学家张昌绍,不仅为我国药理学建设起了重要的作用,而且自己多次开展世界领先、有应用前景的药理学研究。 1940年代,张昌绍等从中药常山发现抗疟分子常山碱、常山新碱,是三十年后我国发现青蒿素的先导。1940年代中国与美国竞赛发现新的抗疟药、1970年...
查看更多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饶老师迄今还没错过 近二十年来,在重大问题上,事实一再证明饶毅老师没有错。 最初批评的人数量越多、激烈程度与最终的证明成正比。 也就是说,看起来汹涌澎湃的批评,其实最后证明饶老师最初的前瞻性和准确性。 2004年,饶老师带头反对喇嘛到美国神经科学学会演讲。 2012年,饶老师英文致信英国《自然》杂志主编,批评其对中国游泳选手叶诗文的污蔑。 近年,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NIH带头迫害旅美华人科学家。饶老师多次致信NIH的院长,严厉批评其政策。 2020年7月20日,饶老师...
查看更多饶老师从未“首倡”、只曾“估计”新冠核酸检测的普遍性 【把饶老师两年前在有前置条件的情况下准确“估计”两年后可能普查新冠核酸,捏造成饶老师“首倡”,是只能造假的写手对大众的再一次欺骗】 一批不懂科学的写手们,知道如果只谈事实,他们就无法反驳饶老师对张文宏的批评。 饶老师只批评张文宏多次说疫情马上好了。饶老师还不同意有些人(并非张文宏一个人)说每一次流行的新冠比上次的症状轻。 饶老师就事论事。读者可以根据事实进行判断。 写手们无法依据事实反驳饶老师。 怎么办? 捏造。 但是,捏...
查看更多饶老师参与过0个新冠核酸检测企业 中国企业都是公开的,除了名称之外,每个企业做什么,也查得到,而不是瞎编就可以。不造假、不故意说谎的人,检查都只能得到与附件的截屏一样的结果:饶老师只在历史上与一个有核酸检测资质的公司(“优乐”)曾经有关,但饶老师在2019年(疫情前)就退出了,记录清清楚楚。而“优乐”是检测癌症病人的核酸和生物标记物,以帮助癌症的诊断和治疗。在饶老师退出后,这个公司曾被地方卫健委要求报病毒核酸检测资格以显示地方技术实力。但是,即使如此,它从未做过新冠核酸检测业务。大肆渲染一个饶老师早已退出、而本身完全没做过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的公司...
查看更多说谎成性的写手编造谣越来越离奇:美国医学院教授吃美国药是听中国抄袭博士的话? 【最近,一群伪君子和群盲疯狂批饶毅老师。疯了之后,把在美国学习工作22年当成逢美必反派,而从中国拿博士还需要抄袭的张文宏当成最懂美国的。这是因为有些伪君子和群盲自己是逢中必反、逢美必拜,而不懂饶老师一贯客观。 伪君子和群盲按照自己荒谬的逻辑号称在美国医学院做过教授的饶老师吃药需要听水博士张文宏的。 这些伪君子和群盲缺乏常识,不知道他们崇拜的水博士在美国不仅不可能做教授,也很难在美国做医生。如果抄袭的论文在美国一旦被揭露,所谓复旦大学学位委员会的站台...
查看更多抗疫的“两派”,由毫无科学基础的写手所虚构 在中文舆论中,抗疫似乎有两个极端的派别,分别把对方推到极点:隔离和放开。 如果隔离一个病人、隔离一天,不仅其病好了、且不再传染其他人,绝大多数正常人都会同意; 如果隔离整个国家、隔离十年,即使病也好了、传染也完全没有了,绝大多数正常人不会同意。 所以,一般人的差别都是在程度:人数多少、时间多长。 科学应该提供的是科学的信息:哪些已知,哪些未知但可以猜测,哪些完全无知、且猜测毫无把握。 做人的工作的各方面、各层面的人,需要提供有关人群的信息。 ...
查看更多以没有说的话构陷饶毅老师,张明扬成为二十一世纪秦桧的首席候选人 中国的人文社科,有一些非常优秀的人。中国的人文社科,有坚持真理和事实的人。批评、攻击某人,在今天,都需要依据某人说了什么、做了什么。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居然有人成功地以被批判者没有说什么,而构陷攻击个人,并煽动和带领一大群不需要证据的群盲和群氓。这就是中国的人文社科存在一些类似张明扬式的人物,使用与秦桧“莫须有”没有本质差别的手段,构陷文字狱,依据饶毅老师没有说什么而把观点强加给饶老师。张明扬之类的手段如果能成功,说明什么?自媒体大部分作者匿名,一些资本资助一些“智库”,有些匿名、有...
查看更多对上不必逞能、对下不宜逞强:疫情双方代表性人士都应该实事求是 昨天,有医生发布不负责任的言论。 事实上,今天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可以断定疫情走向,没有一个人可以排除疫情永远伴随人类、一年三次、每次轻重没有规律地摇摆。真懂科学的人,遇到不知道的时候立即承认不知道。无论面对上级还是群众,无论需求多么急切,不知道的还是不知道。新冠期间,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但双方代表性公开发言者,却都有同样的问题:科学不足,又不肯承认,而经常说错话。科学不足有两个层面:全世界的科学有限,所以没有人知道。个人的科学训练和科学前沿敏感性不够而不知道。一种观点是误...
查看更多一种病毒是否变成了另外一种病毒? 一种病毒是否变成了另外一种病毒? 这个问题,看起来很简单,实际很复杂。 简单而言,不存在对于一个物种变成了另外一个物种的普遍的、严谨的、科学的定义。一种可能是不进行严格定义,还有一种比较方便、虽然可笑的方法是由专业科学家投票决定。 一般人会有误解,认为科学就一定非常严谨。确实,科学有很多是严谨的。但对于现实不存在的、而科学研究需要方便的一些事情,就因为严谨是得不出结论的,所以投票也是一种办法。 扩展开来讲一个例子:精神病。 精神病的定义,就是明确以投票来决定。什...
查看更多要不要接种疫苗?要不要接种中国疫苗? 因为多种原因,今天,是否接种疫苗,是否接种国产疫苗,都成为了问题。反对接种疫苗的原因,包括:1)在西方一直有人反对强制接种疫苗,认为需要留有个人选择的自由。但是,西方各国政府普遍强制接种是保护人民所必需的,有人不接种就达不到最佳效果。天花的灭绝,是全世界许多国家强制使用疫苗的结果;2)近几十年,西方一部分受教育比较低的人,特别是与极右派相联系的人里面,出现新一波的反疫苗运动。受教育低的人不懂,接受和传播各种有关疫苗的谣言;3)在反疫苗队伍中,还有一些并不真怀疑疫苗,纯粹是利用这种舆情。例如极右派以此煽动对抗...
查看更多所谓“中药之争”:一个重要问题不在中药 经常有对于中药的争论。 其中,有些是社会习惯、个人好恶,有些是哲理层面。 中药有没有治疗疾病的作用?当然有。 例如,黎润红、张大庆和我写了三本书、五篇文章(附件1提供它们的电子版下载地址和提取码),介绍的屠呦呦等从中药发现和研究单体化学分子青蒿素。所以,一般性争论中药是否有效,没有意义。 在此指出:中药争论激烈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存在利益问题,是以中药名义大规模销售伪劣商品的厂家及其相关的黑心资本。 众所周知,中药传统的销售,是个体中医为个体病人看病,然后给...
查看更多书生牧羊|疫情面前:实事求是、同心协力、共度难关。 【此时怎么说明新冠情况?参考外科医生在手术前对病人和家属的态度:说清楚手术优点,也交代手术的问题和风险。在一定时间必要的措施,我们希望最佳结果,但对副作用有交代、有准备】 阴差阳错,那边厢刚“放”不久,这边厢我们几个书生就成为第一批新牧羊人。 外界在争论症状、后果,包括在“饶议科学”上争论。双方作者当时都不知道我作为“阳人”怎么想。 我们几个有重有轻,最重的是高烧超过39度,轻的就是咽喉痒。没人有呼吸困难、肺病变(这一类是以前致死的主要原因)。从这个意义估计我们问...
查看更多科学不是万能的:不可能在所有抗疫过程包打天下 科学,最基本的底线是实事求是。 科学知识是有边界的,超出边界,都应该承认“力所不能及”。正如我们平时讲课或学术报告,遇到学生提的问题是科学没有答案或我们个人答不上来的时候,老老实实说“不知道”(我不知道、或科学不知道)。 科学能做到什么,也是有限的。我们也只能老老实实承认现实,而不能吹牛。 2003年的“非典”,是病毒自己消失的,不是被科学所制服、不是被人类所战胜的。它为什么消失?科学只能回答“不知道”。正如我们迄今不知道新冠怎么又会突然出现。 抽烟,是导致人...
查看更多谁是“科学家”:科普作家方舟子/科学院士杨焕明? 中文的科学家,与英文的scientist,其实有所不同。英文scientist一般很随便用,意思接近中文的“学科学的”、“做科学的“,甚至"理科的”。所以,现代西方的高科技企业,博士毕业刚开始工作,可能就是“Scientist I”,有些中国企业现在也照葫芦画瓢翻译成为“一级科学家”。如果不懂这种缘由,要把中国人吓死。中文的科学家,虽然也不是非常好定义,但肯定不是有个理科学位就是科学家。具体定义,肯定与每个人的见识、品味、和标准有关。例如,一般人对于学生物背景的方舟子和杨焕明就会有很多...
查看更多中国研究生课程仍需大幅度提高质量和深度:更待何时 二战前,美国的理科教育普遍不如欧洲。现在,欧洲不如美国。北京大学今天的生命科学本科课程优于剑桥、牛津的本科课程,远优于哥本哈根等一般欧洲大学。我国的研究生教育水平,基本可以说,总体是空前提高。但是必须清醒:除了与国外先进水平还有差别之外,现在也非一切比以前好。例如,几乎全部生命科学的研究生受教育的水准没有达到杨振宁先生在西南联大时期的物理学研究生教育水平。作为曾经多年为研究生教育提高质量做出过努力的人,不得不说:我国的生命科学研究生教育迄今水平还不够高,但是现在在很多单位已经有充分条件可以做好。...
查看更多权威医学刊物发表统计:证明戴口罩减少新冠传播 世界第一医学权威学术刊物《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美国研究中小学要求全校戴口罩政策是否有意义,证明:有。 同期刊发的评论认为这一研究的统计严谨。
查看更多公开和共享中国人基因序列的好处 我实验室,得以共享英国五十万人队列基因组(UK Biobank),其中分析可以发现一些疾病和普通性状与基因突变的关系。我们以此为基础的进一步研究,等于是研究英国人基因突变与疾病的关系。因为我们难以查到足够多的中国人的基因序列。限制发表和共享中国人的基因序列,实际是二十年前两股力量导致的结果:一股是确实不懂,以为可以针对某国人的基因而制造武器,一股是低能而且自私的国内研究人员。低能而自私的研究人员,是指当时一小批(其实就是屈指可数几个人,因为那时关心这方面的人很少)研究者,自己能力不行,不能分析我国人群的基因,而又...
查看更多孟德尔对达尔文的批评 达尔文(1809-1882)与孟德尔(1822-1884)是同代人,他们都研究过遗传学。达尔文对遗传学的理解不够,在获得同样结果的情况下,没有理解遗传学。迄今不清楚达尔文是否读过孟德尔的文章,但孟德尔不仅读过达尔文的进化论,在《物种起源》写下很多眉批,而且读过达尔文涉及遗传的文章。有关遗传学,孟德尔曾经与慕尼黑大学的植物学家Carl Nägeli 有通讯来往,后者保留了孟德尔的十封信。Nägeli 的学生Carl Correns (1864-1933)后来发表了孟德尔的这十封信,对于...
查看更多科学家是否应该自卫? 要求现代中国科学家都捍卫良知、维护社会公德而批评不良事物、不良人物,不太容易,也许要求太高,即使海外的华人科学家也基本都做不到。 但是,当欺骗涉及各人自己的领域、学科,是否应该自卫? 最近批评尹烨、谭蔚泓就都属于:不得已而为之的自卫。 中国的企业管理者、院士头衔的人,肆无忌惮对我自己所属于的科学专业学科(生物学、医学、脑科学)进行各种没有底线的欺骗言行。 如果我们每一个人在骗子亲临自己的专业、自己的家门都不自卫,那么撒谎、欺骗在社会上就可能越来越普遍。那样,我们就是乐于受欺。&nbs...
查看更多讨论诺奖,到底是好还是坏? 好人与好人之间,讨论诺奖颇有裨益; 坏人与坏人之间,讨论什么都有坏处; 好人与坏人之间,讨论诺奖好坏难辨。 (好人与坏人的定义,参照讨论诺奖的后果) 【与前面两篇文章并不矛盾:讨论自然科学诺贝尔奖的七大坏处讨论自然科学诺贝尔奖的七大好处 】
查看更多21年前批评脑白金,可同样批评尹烨的益生菌——不要把有限的收入投入到无限的无益的营养保健品中去 《南方周末》调查“核酸保健品”的营养价值问题,我认为可以是给中国一些企业和商业界人士过度炒作“营养品”的一剂苦口良药。 也许因为中国传统喜好补药的心理,这些年来中国保健品好象有越来越多的趋势。观察这些“保健品”的上市,发现它们有同样的问题。它们常常是一些厂家在没有什么资料的情况下,匆忙推出的“产品”,然后号称有许多作用。推出的人大概的原则是,用没有益处,也没有害处的产品,以广告和推销为主,把一个产品推向市场。中国一些药物审批管理机构也向企业...
查看更多对华人最友好的美国大学 如果从杨武之和杨振宁父子、李政道、吴有训等一批早期中国著名科学家都毕业自同一学校、陈省身先生也早期在此学校任教来说,芝加哥大学应该是对华人很友好的大学。但是,好像芝加哥大学长期没有注意到这一点,最近注意到这一点,好像也是华人,而不是芝加哥大学本身,所以可能不是故意友好,而是其他原因?判断是否友好,不是个人观感,而需要有事实。例如,有些人认为耶鲁大学对华人和中国友好。其实,耶鲁校长曾经是急于来中国,积极从华人群体募捐,但耶鲁大学并非对华友好的大学。耶鲁大学本科长期是录取华人最低(占本科17%,而其他同类大学都在20%以上)...
查看更多诺贝尔奖得主的报复 几年前,有次去国外开会。 有位学科与我并非同样的诺贝尔奖得主过来:我们哪天谈谈。 自己的研究出现了超出本学科的影响?令人高兴。 会间休息,他找来了:你们《知识分子》写我在中国拿钱,我可没有什么违规...... 《知识分子》成为中文微信公众号中广为信赖的科技高教平台,很多人能够估计到。 而《知识分子》为“友邦人士”/诺奖得主所关注,也是好事。 我解释自己并不干涉编辑部工作,绝大多数文章都不是因为我想到而出现。编辑部有些能力很强的人。 他一脸... ...
查看更多讨论自然科学诺贝尔奖的七大好处 1)学习分为多个层次,其中人云亦云的背诵是最低层次,而讨论、评价是较高层次的一种学习方式,讨论诺奖工作及其科学家,是一种学习; 2)自然科学的诺奖无论是否发奖准确、获奖人对了还是不对,一般颁奖涉及的领域和研究常常是值得了解和讨论的; 3)诺奖宣布的时间,一般也就一周,一般人如果一年有一周关注科学,并非浪费时间,而有助于大众对科学有热心; 4)在诺奖宣布或颁发前后,科学家进行科普,是科学与大众沟通的好时机,也是科学家为公众服务的好时机; 5)自然科学的发现,一般领先技术的应用...
查看更多讨论自然科学诺贝尔奖的七大坏处 1)对于本来就对自然好奇心较弱、对真理追求不强的人,讨论诺奖可能加剧功利心; 2)对于一辈子被训练与人竞争,特别是与自己旁边(同学)竞争的人,讨论诺奖可能加强不成熟的个性,更加“以邻为敌”,而不利于建设合作、交流的科学群体; 3)对于本来就喜欢造神的人,讨论诺奖容易助长对获奖科学家的顶礼膜拜,无论如何解释,他们仍然把获奖与一切关联起来; 4)对于有些自私自利的人,讨论诺奖有时被理解为个人不用考虑道德、不用考虑国家和社会,一心一意奔诺奖,导致科学成为狼性化的催化剂; 5)对于...
查看更多诺贝尔奖程度工作判断二十年:希望后辈科学家能普遍提高判断能力 【很多人误认为我推荐屠呦呦获诺奖,而没有意识到判断屠呦呦的工作值得获奖是我公布的多个对于科学水平的判断之一。二十年前的2002年10月6日,我第一次公布自己认为研究程度值得诺奖的生物医学方面的研究及其科学家。其实早在1995年就介绍过瘦素,而在1998年,我科普过可能获诺奖的细胞周期工作。细胞周期已于2001年获奖,瘦素的发现也值得获奖。而在2002年以后多次更新、补充2002年的判断:(2007,2008,2009,2010,2011,2014,2018)。其中,2008年对下村修...
查看更多“群体免疫”的适用范围和决策风险 全民接种疫苗后,如果疫苗高效而全民被保护,这是疫苗免疫,因为是每个人或绝大多数都接种疫苗,这是个体免疫的效果,不是群体免疫。 群体免疫是指一部分人接种而获得免疫力之后,其他人不接种疫苗,但因为接种的人形成病毒传播途径的实际壁垒,而可以不用接种疫苗,通过群体效应避免感染,为群体免疫现象。 群体免疫不是完全无用,而是适用范围有限: 1)已经有了有效疫苗之后,不一定需要全民接种,而是根据病毒传播力,可以接种疫苗到需要的百分比人群就可以; 2)病毒的变异不是很多,最好是几十年不出...
查看更多中国的科学项目,是谁故意把它“秘密化”的?为什么? 9月20日,国际顶尖《科学》周刊发表文章,介绍中国脑计划。其中,《科学》联系脑计划的牵头人蒲慕明,询问经费给哪些单位、给了多少,蒲慕明拒绝回答。问科技部,科技部拒绝回答。《科学》指出,没有地方可以找到信息。近几十年来,特别是近二十年来,中国民用的科技经费,都是公开的。为什么突然出现一个国家没有标明保密、不涉及军事,而是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民用科研经费,对基本事实,对一般属于政府信息公开内容的事实,进行对于国家完全不必要的保密,甚至讳莫如深?任何成人都懂,总不能说单位用钱创世界历史记录?而一个在国...
查看更多决定奖励质量的根本:是为建立奖的声誉,还是为消耗奖的经费 近三十年来,中国各类科技项目(从获奖到经费等),很多失去信誉。这里还不是说有些评审有贿赂、有交易,而是说最普遍的问题:在评审前,各种招呼。因为普遍,所以形成一种新的逆向文化:没有得到招呼的评委,认为不打招呼的人不尊重自己。这是完全颠倒黑白的文化:打招呼是为了照顾某人,打招呼是认为评委不是以学术为标准而是可以被打招呼所影响。不打招呼的人,其中有些是够不着评委,有些才是真正尊重评委,认为该评委不会因为招呼而有不同,是对评委的尊重。招呼如此普遍,导致黑白混淆。一些年轻人更是认为有没有办法打招呼...
查看更多我对王八过敏? 我刚回国的几年,对北京的饭菜觉得很好。即使是学生抱怨的食堂,我也觉得很好,因为都是中国菜。不知何时开始,南方人的胃口回来了,觉得北京饭菜有问题。北大有个餐馆,供经济实用型T骨牛排,对我口味。可是过几年这餐馆关了,搬到大食堂的顶层,牛排做不好。北大南门有个汤包店,很正宗,也就是南方口味。可是,居然不到几年就停业转产了。北京有“小南国”的“手抓小混沌”味道很好,每次什么都不点,就五碗“手抓小混沌”。可几年后,餐馆还在,这道菜取消了。这不是专和我们南方人作对吗?不久前,双臂大面积起疹子,找不到原因,后来怀疑是因为吃了江西餐馆的甲鱼(北...
查看更多只有遗传学重要:在全部生命科学的课程里 了解广义的生命科学的人都知道,生命科学的绝大多数课程都可以通过背诵而显得学会了。 这不仅包括一些大家很容易猜到的课程,而且包括非常重要而很现代的《分子生物学》。 虽然背诵不一定真理解,但也需要一定的理解。 懂得生命科学全局老师心态的人(区别于学生和部分老师)都知道,在生命科学全部课程中(除外生命科学需要学习的非生命科学课程),观察学生智力和生物学理解力最重要的是《遗传学》。能够学好遗传学的学生不会是智力有障碍的。只要遗传学学的好,其他考试不好、或者学的不好,也问题不大,可以录...
查看更多建立你的记录 在年轻的时候,建立好的记录非常重要。 年老的人,人们难以误解,因为有很多记录。有人想造谣,无法得逞,因为你有记录。有人批评你某方面不够,但你有记录反驳或说明你还有其他方面的优点。 越是年轻,经历越少,建立记录越重要。 研究生是你进入半工作状态的第一步。还有考试,但不那么重要。而更重要的是记录。 你的记录,是你逐渐积累的事业、人生。 怎么留下记录? 一:用科研笔记本记录你的科学想法、实验设计、实验结果、实验分析、研究结论,包括反反复复记录自己的错误、纠错过程等等。 ...
查看更多第一位从美国获得生物学博士:中国现代生物学奠基人 中国留学生最初是十九世纪从欧洲的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例如1857年从爱丁堡大学获医学博士的黄宽(1829—1878年)。 中国留学生也在十九世纪从美国获得过医学博士,如1873年从哥伦比亚学院内外科医师学院获得医学博士的舒高第(1844-1919)。 从美国获得学术博士的中国留学生最早一批在1910年代,如1914年从哥伦比亚大学获(经济)哲学博士的魏文彬、1914年从密西根大学获(教育心理学)哲学博士的王长平、1917年获哈佛大学(数学)哲学博士的胡明复、1918年获哈佛大学...
查看更多核心技术追问:中国的人类基因研究为什么弱? 本文是《知识分子》“中国核心技术缺乏及其解决办法”系列文章之一。有钱、有仪器、有人,就可以解决中国核心技术缺乏的问题吗?甲午海战前,中国投入购买海军军舰的钱多于日本、购买的军舰吨位高于日本、训练的人数多于日本,一交手,却一败涂地。今天,我国在很多领域投入经费、购买仪器、参与的人数都不少,如果真的出现(各类)交锋,如何避免甲午海战式的惨败,是值得讨论的重要问题之一。涉及基因,很多中国人和读中文的华人可能觉得:中国在基因方面领先世界——即便不是技术全面领先,至少在基因测序方面,应该可以说中国领先世界。这是...
查看更多我的二舅 与世无争,和天同乐--社会应给平和者空间 一个社会,一个单位,环境是否良好,在于它们能否给性格平和而有专业特长者发展的条件和发挥的机会。 这里追忆长辈逝去的年华,反映了一定时代的问题,个人的遭遇乃社会之缩影:挤压一个平和者的空间,是社会不公。 记录过去发生的 一个对科学很有兴趣的人,失去大好时光; ...
查看更多中国在重大传染病方面最佳基础科学发现 对于危害人类的传染病,全世界前赴后继有很多研究工作。 近代科学让科学家可以对传染病的基本原理、发病过程的分子机理、免疫等进行诸多方面的基础研究。 二十世纪我国对传染病最重要的研究是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汤飞凡(1897-1958)先生发现沙眼致病的病原体和二十一世纪初袁国勇等确定SARS病毒是传染病最重要的两项临床研究。 迄今对传染病的基础研究最重要的工作是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李文辉发现乙型肝炎病毒(HBV)受体,从而帮助人类理解HBV进入人类细胞的原理、有助于进一步设计治疗方法。&...
查看更多饶毅 “辩” 撒贝宁:“难得”幽默 被认为乐于教训人的饶老师,其实挺幽默诙谐。不信,看以上视频。(2016年1月16日,北京大学讲席教授饶毅做客撒贝宁主持的CCTV一套《开讲啦》,从生物学角度讲述人之为人的神奇与不易,因此更应珍惜做人并与其他生物有所差别,从个人角度出发做一个有趣的人,从社会角度考虑做有意义的人。三分之一是撒-饶对话,三分之一是饶毅演讲,三分之一是听众-饶毅问答。撒-饶对话和听众-饶毅问答两部分没有转为文字记录,只见以上视频中。以下是饶毅演讲部分的文字实录。) 2016年1月16日
查看更多读史:袁隆平的发现及其的意义 袁隆平论文手稿及发表截图 袁隆平的发现及其意义袁隆平关于水稻雄性不孕性的论文发表于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夕。这篇论文后来受到了国家科委的重视,并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及时挽救了他的科研生涯。文革中被批斗的袁隆平突然得到自上而下的支持,得以在艰难环境中展开杂交水稻研究工作,造福了中国和世界。 林巧稚接生袁隆平的记录:袁小孩。袁隆平出生于1929年,而非各种“正式”介绍的1930年。1966年4月15日,英文版的《科学通报》发表了袁隆平先生的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这篇论文是《科学通报》编辑部摘译196...
查看更多答全丹中国学联:调转你们的枪口,查哥大是否特殊对待尹烨?哥大与华大是否有金钱/学位交换关系?你们自己是否反对伪科学和劣学位? 【7月25日,有个自称“丹麦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公众号在摘要中,就两点表示“有失公允,表达强烈的不同意见”。 从头读到尾,觉得其第一点有一些道理,我需要道歉并修改一句话。但第二点逻辑上是支持我的意见,而看不出怎么是“强烈的不同”。 为了搞清楚第二点,请联合会自己调查澄清尹烨的学习情况:他是否全时到校学习。还是哥本哈根大学给他特殊通道,你们全丹学联代表的其他学生享受不到的特殊通道? 因为第二点...
查看更多信、达、雅:说起来容易 做起来.... 【中文科普走出幼稚期,但还有各种现象交杂】二十年前我写过科普,主要是觉得科学太好玩了,不应该自己专有,大家可以一道乐。近十年来,华人科普文章越来越多、质量越来越高,我发现自己的水平从二十年前的超过中文科普平均水平而有意义,但近十年水涨船高后自己水平低于中文科普平均水平,所以基本退出科普工作。留下对科普概貌的一些了解。严复先生提出翻译应该做到“信达雅”。科学普及可能也是同样三点。百年前到1980年代,我国人民对科普的需求比较大,而科普工作者人数很少,他们懂得有限,所以有很多科普离“信”有很大的距离。例如著名...
查看更多孟德尔诞辰200周年 1 孤独的天才 为坚持智力追求,不惜放弃其天伦之乐;在学术群体外围,做出科学的核心发现;用数学分析生物,成功地进行学科交叉;十年一系列实验,一篇论文开创新学科。他孤立于当时的科学界,做出奠基性突破却终生未被学界承认;他的工作几十年后尚不为同一学科的诺贝尔奖得主所理解;他发现的貌似简单的理论,大多数学过其结论的人,都没意识到其智力高度;他不是为利益做研究的纯粹科学家,身后却被疑造假,遭遇不公。这位孤独的天才,就是自称为“实验物理学教师”的遗传学之父:孟德尔(Johann...
查看更多防疫抗疫的实践是检验公共卫生教育体系的核心标准 纯数学可以是只有一个天才懂,全世界其他人要几十年、几百年试图跟上,才能证明某人早就有的猜想。其他科学可以是发表论文有很重的、主要的成分,以同行懂为主,有时需要一般人懂。但是,公共卫生教育、学科和学院的成就最合适的检验永远是在防疫抗疫的前线。公共卫生从来不是以办公室、会议室、论文为主战场,而是从最开始就是为传染病应运而生。今天,公共卫生也是因为突发传染病的流行而举世瞩目。建设公共卫生学院、建设公共卫生学科,绝不能忘记其最大目标是防疫、抗疫。虽然现代公共卫生涵盖传染病之外的疾病和人类健康问题,但这些问...
查看更多教育部高教司:有个小问题 北京市西城区西单大木仓胡同35号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唐博文先生: 惊悉,今天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宣布了18所高校为“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高校”。其中北京的四所医学院,三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协和医学院)都名列其中,只有首都医科大学(首医)例外。 众所周知,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是因为疫情而产生的。疫情是呼吸道的传染病。 全北京市民都知道,北京市的两大传染病院肩负首都防疫、抗疫的最大任务,它们都是首医的附属医院,是首医公共卫生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国家领导人视察首都抗疫的传染病院只...
查看更多中国的大学生:出国不出国? 五十年来,从几乎完全不能出国,到几乎人人准备出国,到出国成为一个问题,变化之大、之快超出所有人的想象。 我刚刚回国的2007年,考虑到国内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别,继续支持学生出国。 精神上,明确北大老师不应该出台限制学生出国的任何举措。 几十年中,北大生命科学的本科生是全国本科生毕业后出国比例最高(超过所有其他专业、超过所有其他学校)。老师抱怨研究生的生源质量。所以,不时有老师希望学院推出限制学生出国的意见,一般都没真正出台。在我任期内,明确回应和批评了提出类似意见的老师。我们可以吸引学生...
查看更多现在的语文教育需要减负:小学六年级之后,中学宜提倡阅读和讨论而减少考试 在语文教学质量和内容毫无改善的情况下,拔高语文分数,从而把中小学语文变成压力,变成负担,是非常不对的。大多数成人的语言和写作,在有基本的词汇和训练后,主要是依赖自己的阅读和交流,而不是依赖考试。谈语文,是中小学教学的语文,而不是广义的语言文学,因为后者不是学校的教育。讨论语文教学到什么程度,应该按教学的现实,而不是按每个人心中的、现实不可普遍实现的。很多积极参与讨论语文的人,都不熟悉目前中国中小学语文的教学,更不熟悉中小学语文的考试。中小学语文的考试,是目前大部分文学家、文...
查看更多核酸是生命体系的知识分子 知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知识分子是知识的主要载体。 信息是生命核心的本质;核酸是生物信息的主要载体。 有贡献人类的知识分子;有恶性损害人类的知识分子。 有贡献人类的核酸序列;有恶性损害人类的核酸序列。
查看更多他又说大实话了:自己有行动吗,还是只动嘴号召其他人? 近日,《中国科学报》刊登对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蒲慕明教授的专访。 这篇专访批评和评论了中国科学界的风气。 我几乎百分之百(可能更接近于98.52%)同意蒲慕明教授在这篇文章的观点,正如平时同意蒲慕明绝大多数公开发表的观点一样。 只要事不关蒲教授,我们的共识就很多。 不少了解蒲慕明教授的人都翘首以盼:蒲慕明教授言行一致,至少不经常反自己的公开言论而行之。 这篇专访有几点可圈可点: 1)“科学传播很重要,当有了真正的重大发现时,肯定...
查看更多录取研究生,看什么? 前几天,为了简单显示国内院校的研究生生源提高,用了比较简单、一般人容易懂的学校名称和学生成绩排名。这种偷懒方法,有严重的副作用,让人误以为录取研究生就是看学校名称和总分排名。在此,表示道歉。十几年前,我写过多篇文章,国内大学生申请国外研究生应该注重研究潜力、研究背景。那是依据我在国外二十多年的经历,包括十几年作为老师录取研究生的经验。回国十五年后,可以根据北京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北京脑科学中心、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CLS(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PTN(北大清华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联合研究生计划)等的经验,明确告诉愿意申...
查看更多在国际上,对中国声誉危害最大的是中国人:做坏事的中国人害做好事的中国人 一个小国,容易受大国欺负,只有自己努力不够;一个大国,无论外界如何变,只要自己好就不怕。 对于国际上的各种影响,包括诬陷,我们虽然要应对、要反击,(恐怕近二十年内,在个人层面反击最多的是我本人、在科学界反击最多的也是我),但最重要的是我们自己行得正坐得端:我们自己做好各方面,最后就不怕外界的歪曲和限制。但是,经常有一些我们中国人自己没有做好的事情,这种我们就逃不脱声誉的损害。有大事,有小事。科学界最近几天一件事情是科学刊物的问题。科学刊物希望有读者、希望有影响、希...
查看更多中国研究生的一个新趋势 近四十年来,大批理工医农的大学生毕业后选择去国外读研究生、做博士后。 2007年我全职回国时,北京大学的研究生的生源不够好,而生命科学学院一年有28个博士后的指标更是用都用不完,因为生命科学博士毕业接近百分之百出国。虽然中国的博士后政策超常地好(博士后的子女可以与北大教授子女一样上附小、附中),但那时没多少人要这种待遇。 北大生科院的魏文胜,那时刚刚回国开始带研究生,连接两年来抱怨:这样的申请者,也能读我们北大?我们实验室怎么出成果?我回他:北大本科的你自己和你的同学都去美国,你怪谁? 15...
查看更多饶毅实验室第6篇睡眠分子机理文章:发现蛋白激酶LKB1调控果蝇和老鼠的睡眠 睡眠是大家司空见惯的现象。其普遍性不言而喻,但睡眠有两大问题:睡眠的机理(HOW)和为什么要睡眠(WHY),都没有明确的答案。 How是每一个个体睡眠的机制,Why是进化中为什么出现睡眠,睡眠的作用是什么,也含睡眠的意义。 睡眠的分子和细胞机理,迄今尚不清楚,近十年全世界有较多研究。 从2017年起,饶毅实验室发表了五篇论文,涉及睡眠的分子机理。2022年5月,美国遗传学会主办的、摩尔根创办的《遗传学》杂志线上发表饶毅实验室第六篇睡眠分子机...
查看更多中美研究生毕业典礼的差别 先后参加过美国两个大学、中国三个大学研究生毕业典礼。 记得三个细节的不同。 (不同并不等于优劣,列出供讨论或参考) 中国研究生毕业典礼是拨穗,帽子上的穗;美国研究生毕业是hooding,带上披肩(也称垂布)。 中国大学的研究生毕业典礼一般导师不参加;美国大学的研究生毕业典礼不仅导师参加,而且常常披肩由导师给学生带。 中国大学毕业典礼不仅校领导穿本校服装,而且如果有老师在场也是本校服装;美国大学毕业典礼本校各级领导穿本校服装,而其他老师穿自己获得最高学位学校的服装。&nb...
查看更多好奇心常青 虽然很多科学工作者粉饰自己,但正如爱因斯坦所指出的,大部分科学家从事研究不外乎是为了功利、或参与脑力竞赛。 爱因斯坦的观点当时主要依据他熟悉的欧洲科学界。待美国从科学的乡村成为科学大都会后,这一现象有增无减,欧洲与实用主义更加泛滥的美国相比是小巫见大巫。 可惜中国的科学传统受欧洲影响小、时间短,而受美国影响太大、功利心压倒好奇心,很多人甚至以学到美国不优雅的科学作风为荣、以讲故事而不是获得科学发现为自豪、以把各种结果无论重要与否都发表到读者众多的刊物为目标。 因为好奇心而做科学研究的华人科学家是少数。&...
查看更多饶毅实验室第二篇生物化学论文 2022年5月《生物化学杂志》(JBC)的“酶学”部分,刘玉祥、王涛、崔云凤、李超逸、姜丽芬、饶毅发表论文“生物化学纯化,结合遗传学,揭示STE20磷酸化AMPK相关激酶”。 这篇论文,与饶毅实验室第一篇生物化学论文在同一期JBC上发表。 两篇文章的科学问题都是酶学问题:AMPK及其类似激酶(ARKs),可以被什么激酶所调控。核心方法都是生化分离纯化,辅以分子生物学。第二篇论文还含有质谱分析蛋白质磷酸化位点、基因敲除的细胞和基因敲除的老鼠。 ARKs参与很多重要生物学过程,包括代谢、睡...
查看更多为什么海内外华人不做冒险的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非常有趣的一个方面,是存在冒险。 虽然这一点对科学界内部是清楚的,对科学界外部还特别有吸引力,但实际上敢于冒险、善于冒险的科学家并不多。 海内外华人,至少在我熟悉的生命科学,百年来,基本都不做冒险的科学研究工作。 研究工作,如果几年内可以做出结果,不算冒险。 研究工作,如果非常难,但是一旦做出来,发表的第一篇文章就会被大家公认,也不算冒险。 一种冒险是,要么是几年做不出,需要7/8年,超出一般研究经费资助期,才算。如斯坦福大学的Brian Kobil...
查看更多盖茨会不会脸红?任何人超越科学事实的发言都可以出错 【全世界已经依据至少5种技术平台发明344种针对新冠病毒的疫苗,其中31种得到大规模应用。但作用还有较大的改进空间。 最新一期《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主编推荐两款新型疫苗(一款来自中国、一款来自加拿大),并指出两种新疫苗目前的优缺点。 曾热闹过的恢复期血浆,用了上千人做试验,迄今没有清晰的结果,效果仍然不确定】 Bill Gates对于疫苗作出了很多贡献,疫情前对穷人常见传染病投入了经费,疫情中也做了好事。 但是,不久前,在新冠病毒的奥米克戎毒株流行后,他有...
查看更多科学最新验证:中和抗体检测的意义、第三针疫苗的重要性 在我提出用中和抗体检测免疫力的时候,一个合理的问题是:会不会因为有不依赖抗体的免疫反应,所以检测中和抗体不能指示免疫力? 昨天出版的《细胞》杂志,美国最新研究发现,无论Delta还是Omicron毒株,中和抗体的量都与免疫力相关。 在人们讨论疫苗第三针的时候,有些人因为怀疑中国,所以也怀疑香港的数据是否为了讨好大陆而有假。香港的数据,在前两针疫苗的时候,国内疫苗作用远低于国外疫苗,但第三针的时候,国内疫苗与国外疫苗的作用非常接近。这一结果,如果是真实的,那说明可以大胆地全...
查看更多参考资料:英国的抗体阳性率大多数高达99%,老年人三针疫苗接种率99% 英国政府决定开放的时候(3月14日决定3月18日起旅行不再附加限制),还不知道当时确切的抗体阳性率,也无当时确切的疫苗接种率(只有以前的)。 但是,事后经过三个途径(两个监测、一个监测加估计)确定的数据显示,3月28日那周: 英国人绝大多数已经抗体高于179纳克/毫升,除了11岁以下的儿童,其他年龄段的抗体阳性都高于90%,大部分高于98%,50以上的各个年龄组抗体阳性率都高于99%。 抗体阳性大约一半是因为自然感染、一半是疫苗接种(40几对5...
查看更多饶毅实验室的生物化学研究:分离纯化揭示AMPK及其相关激酶的蛋白激酶 生物化学,既有自己的学术问题,也是一种研究途径。通过生物化学的分离纯化,发现分子间的相互生物化学关系,是生物学研究的最重要途径之一。 以往,饶毅实验室长期以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研究神经生物学和发育生物学问题。 自2011年以来,实验室集中一部分精力和研究人员在实验室内建立了生物化学分离纯化方法。 起点是用于神经生物学的问题,但可能涉及其他生物学问题。 2022年4月10日,美国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会主办的《生物化学杂志》,在线发表了两篇饶...
查看更多新冠与科学(及道德):答杜骏飞教授、梁建章博士 【一】缘由 3月14日,我弟弟饶海(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博士、原美国德州大学教授、去年就任南方科技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系主任)发表了一篇(附10)。 最近,我自己写了6篇短文(附3、5、6、7、8、9)。 其中一篇是在梁建章博士发表文章(附4),我评论梁建章博士的文章(附3),梁建章博士对此进行商榷(附2),本文为回复。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张力奋教授转来南京大学新闻学院杜俊飞教授的批评(附1)。 【一】理性辩论 道长且阻 因为事关疫...
查看更多评梁建章的抗疫策略:除了统计,不宜忽视分子生物学 曾依据统计分析对我国人口政策提出过很好讨论的梁建章先生,最近发表有关抗疫策略的长文(全文附后)。 梁建章认为有两种方法,“防感染策略”、“防死亡策略”。但没有非常清晰具体说何时实行第二种策略时间。从前后文以及目前情况猜测,梁建章似乎认为现在应该马上放弃“防感染策略”,开始“防死亡策略”。 没人认为任何国家会永远实行“防感染策略”,而应该是在等待条件具备、时间适当,寄希望于效果更好的疫苗、药物,或者与2003年的SARS一样神秘出现又神秘消失。 所以,只要还有新冠病毒...
查看更多好奇:新药发明的上海天才对防治新冠有多大贡献?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成立90年来一直是我国最好的药物研究所。 其所在地现在新冠流行,药物所有没有起到作用,起了多大的作用,自然引起人们的好奇。 从2013年至2019年,药物所的党委书记是耿美玉。 从2019年至今,药物所的学术所长是耿美玉。 如果大家相信药物所、如果大家相信绿谷集团、如果大家相信耿美玉本人,那么耿美玉就应该被称为中国一百多年现代新药发明的奇才。 因为她不仅发明了治疗老年痴呆症(阿兹海默)的新药,一举打破了全世界十几二十年的记录,...
查看更多十中四年 母校南昌十中120周年。 48年前的1974年入学,1978年毕业。 入学 此前,我在农村(当时称为清江县三桥公社,现为樟树市刘公庙)从小学二年级读到四年级。1972年,父亲回南昌工作后,我跟着到东湖区的北湖小学读了四年级的第三学期和五年级。我们与北京的著名小学生黄帅是同年级。但江西省听毛主席的话(“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不打折扣,很长时间坚持小学五年、中学四年,到我这一...
查看更多以德报怨:方舟子应避免堕入助长歪曲毒瘤,回点子助其孩子升学 方舟子语文特别好,至少远超过我,但以此特长却故意歪曲我的意思,这是把语文能力用歪了,可惜。 我真心感谢他让一些对人类一切不满意的人知道我与他们完全不同。留下对人类前途有信心、为不断进步而建设(包括建设性批评)的人。 我也回敬方舟子,批评他真正的缺点。 最后为了他孩子,而告诉他如何想办法提高申请大学录取的可能性。 因为有些华人不懂国际学术规范,又被情绪所主导,这篇文章与其说是教育方舟子,可能更是让围观的群众学习正确的、国际学术标准的规范。 ...
查看更多教科书《生物学概念与途径》进展 中文预备15或16章(最后两章成为一章还是两章未定)。 英文少一章:中文的《药物与生物》与《化学生物》两章合并。 插图感谢《知识分子》编辑部原创
查看更多Beautiful科学研究 不是翻译问题,而是概念的建立、理念的追求 科学研究 避免brute force(暴力美学),避免堆积资源产生堆积数据。 脱离功利,追求beautiful发现; 结合意义,欣赏beautiful结果。
查看更多科学传播:人云亦云?还是有判断、有评论、有批评? 1990年代,我开始做科普的时候,绝大多数中文科普的没有博士学位、部分英文阅读有困难,所以中文的科普普遍是间接转述,错误比较多。 另外,那时,由非科学家做科普,一般对于科学有神圣化的倾向,对于科学家也过分崇拜。 对于科学的职业,也过分强调刻苦,忽视趣味。 近十年,中文科普如雨后春笋,非常蓬勃。 很多专业人士进行科普,质量大大提高,提高到我基本不写,除非一时读文献太高兴了。我主要把自己的教科书写好,有人误认为是科普或科学史,因为教科书没有这种写法...
查看更多怎么看待诺贝尔奖:批判性地借鉴 既不狂妄也不迷信 在诺贝尔奖宣布季节,讨论诺奖工作和科学家是正常人的正常行为。 科学界可以交流进展、评价研究、思考过去和未来;对公众可以普及知识、建设文化、影响社会和后辈。 对待诺奖,需按科学的规律:有肯定、有批评,有吸收、有鉴别。 对诺奖拒不了解,是无知的狂妄;对得主不屑一顾,是愚昧的自大。 对诺奖无上崇拜,是宗教的迷信;对得主只能图解,是科学的反面。 对诺奖工作和诺奖得主,应该有介绍、有评价、有批判。 诺奖有给错的时候,而且并非罕见。不能把诺奖委员会...
查看更多时代不同了:学术兴趣能否传承 在各种行业貌似热闹的环境中,不乏担心学术的后继问题。 培养学生的学术兴趣,关键在于帮助学生进入学术前沿、了解真正的科学研究。 一旦学生自己建立了兴趣,自然不用担心之后。 节假日的今天和明天,感兴趣学术研究的北大生命科学本科生开年会,讨论科学研究。 在一大批学生对于非学术方向趋之若鹜的时期,这些学生是我们中国科学的希望,未来的希望。 北大生物挑战班成立于2010年。其背景是教育部领导人决定加强支持全国优秀大学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和计算机的本科教育。&n...
查看更多(不完整)披露 1)近日 —:生物学双一流评估7项全A(北大9个全A学科),又要写10年规划了。想想拟突破的重大领域问题、主攻方向...YR:给学校还是给教育部? —:9/13 交初稿,然后专家评审、学校讨论通过、报教育部。 YR:神经生物学贡献一句话:神经生物学,在国际已获诺贝尔奖的领域,北大研究突破,推动人类对重要问题的理解。 2)多年前 —:饶老师,在中国,以重大疾病为导向、以兴趣为导向的研究,哪一个更重要? YR:在中国,很多人(不排除大多数单位和研究者)的导向与你...
查看更多杰出科学家在上海医学院领先国际的抗疟研究 因为条件所限,我国高校曾长期以教学为主,而科研比较少。这一状况的普遍改变可能只是近十几年。 但是,以前出现过极少数在高校工作的科学家,曾经做出领先国际的研究工作。 从英国获得博士学位后、经美国回到战争期间的中国,任职上海医学院的药理学家张昌绍,不仅为我国药理学建设起了重要的作用,而且自己多次开展世界领先、有应用前景的药理学研究。 1940年代,张昌绍等从中药常山发现抗疟分子常山碱、常山新碱,是三十年后我国发现青蒿素的先导。1940年代中国与美国竞赛发现新的抗疟药、1970年...
查看更多疫苗的发明与免疫学的起源 免疫学研究源于人类希望抵抗传染病,也与人类对输血的实际需求有关。经过 迷信、迷惑、试错等多个阶段,步履艰难、甚至犯过错误,坚持探索的严肃研究者 逐渐从现象到本质,到 1898 年确定:抵抗传染病和输血涉及相同的核心问题--针对 非我的监控和处理—同为免疫。在分子和细胞机理方面,在 1900 年诞生侧链学说后, 对免疫球蛋白发生的诠释就不断被修改,1957 年出现克隆选择学说,1960 年代开始 认知抗体蛋白质的结构,1970 年代发现编码抗体的 DNA 有特殊的重组机制。7.1 天花的预防在两千五百年前,古希腊历史学家...
查看更多人类遗传学大显身手的时代(I):肥胖的常见原因找到了吗? 研究生时期,做了一个对自己很有帮助的事情:在没有课程要求的几年,每个学期基本都旁听了一门课。 旧金山加州大学的研究生,那时课程是前两年有要求,后面研究为主,课程要求实际没有。但学校有很多好的课程,而且觉得可能很有趣、或者有意义、或者有用处。 不喜欢考试的我,热衷凭兴趣听课。 在主修神经科学的必修课之外,修了生物化学系的课。 另外还旁听了一些课,如:结构生物学(Bob Stroud和Bob Fletterick主持),病毒学(Harold Varmu...
查看更多孟德尔对达尔文的批评 而华人科学界迄今还在发红包而不以为耻的阶段 学术批评,在中国,从质和量都不能说已经达到了正常水平。 “表面弹冠相庆,而背后猛烈批评”成为一对有特色的孪生子。 传统的陋习尚待根本改变 在整个华人文化圈,恐怕也不能说学术批评现在已经不需要大力改进。 华人科学界,多少个微信群,只要一见发表一篇文章,就欢呼雀跃,经常庸俗不堪地发钱。我多次对发钱的群进行批评,但对这种庸俗,收效甚微。 很多华人学者,不仅自己不进行学术批评,不仅不批评自己不相信的文章和结果,不仅没有任何学术批判性,而且...
查看更多医生的职业集高尚、有趣和实用为一体:悼念父亲 父亲饶纬华出生于1930年2月26日,于2021年5月21日凌晨失去知觉,5月23日凌晨去世。父亲早年开始学医,中间稍有几年从事其他工作,长期从事医疗、医学科学研究和医学教育。 父亲于1962年到上海第一医学院念研究生,为当年唯一非上海来源学生 与困难共舞--复旦大学2016年研究生毕业典礼校友致辞 首先我要感谢复旦大学的包容:允许我因为上海第一医学院并入复旦而成为校友。 其实,即使上医,我也没毕业。无论复旦还是上医,称为母校,对我不最合适。更合适...
查看更多